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科技创新点亮鸭绿江畔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杨琪 发布时间:2014-11-17 【字号: 小  中  大   

  丹东仅有一所地方大学,没有国家及省部委研究机构,这里极度缺乏科研人才与技术,而迫于产业基础和生存发展压力,丹东又急需科技支撑。在过去3年里,中科院沈阳分院在与丹东市的院地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丹东市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计划零的突破,获得合同金额5200多万元,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拔地而起,支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深秋的丹东,银杏叶纷扬飘落,这座鸭绿江畔的城市有着同中国其他三、四线小城市一样的悠闲节奏。不同的是,在小城的南部,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与辽宁省科技厅共建的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正在如出土的春笋一样蓬勃生长,一片繁忙景象。

  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龙公司)的技术总监姜盛杰正和同事布置新办公区,张罗着即将到来的挂牌仪式。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栾宏伟的办公室就在奥龙公司的楼下,不大的房间里堆着不少设备与资料,这是他与同事花了三个星期从大连化物所一点点搬过来的。在这里,他将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保健品。

  丹东东信新材料有限公司里一排排由白云石、绿泥石制成的新型建筑材料整齐地陈列着,焕然一新的办公室和研发场所已投入使用。

  丹东育成中心是沈阳分院院地合作中的一个项目。2011年春天,沈阳分院与丹东市政府续签全面科技合作协议,进入“十二五”院市合作新阶段,共建“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丹东中心”。双方制定了合作路线图,由沈阳分院派出专人到丹东直接组织开展院市合作工作。这三家企业也是院地合作结出的部分硕果。

  “沈阳分院长期以来支持丹东科技事业。自丹东中心成立三年多来,在高端人才引进、搭建合作平台、组织合作项目、集成攻关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丹东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丹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邱继岩对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的合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思路清晰引智登高

  在沈阳分院党组书记王启尧看来,院地合作是中科院作为国家科技队伍贡献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反哺人民支持的战略事业,是中科院不可或缺的另一面向,也是分院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他和科学家们始终在思考,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创新院地合作机制,让科技的反哺更加深入和有效。

  丹东,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急需科技力量支撑,中科院给这里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林玉英是沈阳分院派到丹东市的第一位科技副职人员。来到丹东后,她任丹东市科技局副局长一职,与丹东市政府部门共同组成丹东中心工作团队。“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模糊界面、打破分割;同化目标、共享业绩’的深度胶着合作状态。”林玉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真正绘制出“搭建合作平台、引进人才团队、转移转化成果、创造综合效益”的完整合作路线图。

  来到丹东后,林玉英的“第一仗”便落在了如何聚集高端人才上,“因为凝聚起高端人才队伍是开展院地合作的重要基础。”丹东中心希望中科院学科领域和院士专家的特长能够与丹东市企业的需求对接上。为此,他们发了上百封邮件,打了无数个电话,邀请来了36位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加入“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

  “令我们特别高兴的是,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任这一联谊会的名誉会长,包信和院士任会长。”时隔两年,林玉英说起联谊会成立时的盛况依然喜不自胜。如今,联谊会已经发展到46位两院院士、33位知名专家,他们同时被聘为丹东市政府发展咨询顾问。

  此外,为了满足院地合作的系统性需要,丹东中心根据行业和企业技术特点,沟通中科院30多家研究所,建立起“丹东产学研合作专家库”,首批邀聘55位专家入库,之后根据项目发展,已有100多位专家与丹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提纲挈领 “重大”做起

  丹东市轻工业基础雄厚,仪器仪表、精密加工等产业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和产品水平,具备与国外相关技术、产品竞争的能力。国内仪器仪表行业拥有这样一个企业集群,不仅对丹东、辽宁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丹东市政府和人民的共识。但长久起来,由于市场规模较小和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得到国家层面足够的政策扶持,发展速度受限。

  地方的需求,就是科学院的动力。丹东中心结合国家大力推动实施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的大背景,与多位相关院士、专家沟通,向科技部全面介绍丹东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情况,协助政府组织丹东地区相关单位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

  表面看起来这些工作似乎都是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其实不然。在这背后,丹东中心团队多次陪同科技部领导和专家专程考察丹东企业,同时还积极作好辽宁省,特别是丹东市重大科学仪器领域产、学、研、用相关单位的协调和项目推荐工作。为了提升开展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的攻关能力,他们采取请院士帮助引荐院士的办法,沟通相关院士团队与丹东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计划。

  努力终于得到回报——2012年以来,丹东市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计划5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近1.3亿元,使丹东成为辽宁省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最多的地区。而自相关专项计划实施以来,全国仅支持200项左右,辽宁省就有8个项目入选。这大大提升了丹东在全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与此同时,丹东中心注重发挥中国科学院“思想库”的作用,让“思想库”服务丹东的发展决策。围绕区域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丹东中心协助市委市政府组织院士专家相继开展了高层发展论坛、专项专题论证、院士专家访谈、征求建议意见函等系列活动,邀请院士专家为丹东的发展巡诊把脉,建言献策。

  “许多院士专家针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丹东特色产业基础和自然环境优势、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等提出了丹东城市和产业发展建议。”林玉英说。

  比如,专家建议丹东充分利用国家各类计划资源条件,完善扶持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强做大仪器仪表产业,拉长、细化产业链,凝聚高端人才,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扩大宣传和管理效能,拓展产品领域,巩固产业制高点地位;建议丹东放眼朝阳战略新兴产业,深入分析研究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发展汽车电子、仪器仪表电子、通信电子、新能源电子、小型飞机电力发动机等科技产业等。

  高端智力长效释放

  现在的丹东,已经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专通用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消费品产业和新型材料及矿产资源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格局。因此,组织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合作,通过项目引进人才与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拓展产业链和结构调整,成为丹东中心院地合作的重要靶标。

  三年来,丹东中心组织中科院近30家研发单位与丹东4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项目60多项,正在开展或签约合同、协议46项,实现合同金额2370万元,一些项目已经对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拓展发挥了重要影响。

  中科院过程所为凤城翁泉沟硼铁矿开展绿色化工新技术“亚熔盐法硼酸盐清洁生产技术和硼化工产品工程开发技术”,已经完成中试,提高硼转化率90%以上,降低能耗30%以上。该所还为辽宁亿龙公司开展用当地白云石、绿泥石等非金属矿物资源替代钛白粉的研究开发工作,帮助完成了育成中心亿龙公司的功能规划、设备选型和百吨级中试线的工艺设计。

  中科院大化所深入宽甸农副产品企业开展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系列研发工作,对短梗五加果实、油菜峰花粉、玉竹等宽甸特产资源特效活性进行筛选、提取、分析及制备技术研究,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为企业指明了产品发展方向。

  中科院海洋所为东港市进行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新型海洋生物制剂促进水稻、草莓生长及提高品质研究、煤码头海水钢桩腐蚀改造工程等项目,均取得良好阶段性成果。

  中科院地球所副所长杨长春带领其几十人的团队免费为凤城青城子矿区开展深部找矿野外勘探,从北京车载来大型勘探和分析仪器,不间断工作60多日,完成物理测点4200个,发现明显的岩浆岩成矿证据,为区域找矿指引出方向。

  中科院化学所与金丸公司合作开展的“滚筒式纳米材料直接制版机”已生产出10台,分别送往《丹东日报》《辽宁日报》《营口日报》等多家出版社试用;双方成立股份公司在丹东育成中心建立了纳米数字制版技术中试基地,开展纳米墨水、涂敷材料、纳米版材的综合实验室建设和中试生产工作,将在丹东建立起纳米印刷技术新兴产业增长点。

  中科院金属所为辽宁五一八公司开展大型船用曲轴弯曲镦锻成型技术,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成型难度较大的曲轴单拐实锻试验,取得了两项发明专利,单拐实现减重13%,每根曲轴可节约成本2.5万元,年产500根,可提高经济效益1250万元。

  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为依托,丹东建立了仪器仪表基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从辽宁省经信委争取到支持资金1000万元。“在林玉英等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与沈阳自动化所‘联姻’,他们为我们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技术支撑。”丹东通博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寒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中科院高能所的科研团队承接的都是上亿元的大课题,人家能看上我们这样的小项目吗?”面对这支“高大上”的合作队伍,奥龙公司的姜盛杰曾经有过这样的担心。但很快,他的担心被成功的喜悦所代替——他们与高能所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阵探测器,已经实现了替代国外进口产品,打破了该领域目前被外国公司垄断的局面。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11-17 05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