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镌刻光与电科技引领的旗帜(一)
——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组建十年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郑千里 发布时间:2014-10-13 【字号: 小  中  大   

  光在哪里?在天际云霓,在陌上彩虹,更在精神旗旌。

  电在哪里?在广厦灯火,在苍穹火箭,更在心灵感应。

  牢记肩负的责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的要求,“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积跬步,成千里,艰苦创业、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我们是中科院光电院!

  收获,沉甸甸的金秋

  200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这个今天被大家亲切称之为中科院光电院或光电院的研究机构诞生,按照中科院党组对光电院 “总体管理与技术总体”的研究工作定位,以及“解决国家战略发展重大问题”的使命要求,开始了历经十一年的不断探索、艰苦创业、奋进发展的创新征途。

  十一年来,光电院不断探索自身定位与布局,不断清晰自身发展目标,先后承接和构建了院内外六个领域或系统项目总体机构,规划和建设了可同时支撑多个总体项目发展的管理平台与公共技术平台,组织了若干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积累了不同类型项目的总体管理与系统集成经验。

  十一年来,光电院积极参与国家各个层面的战略研究与规划,积极组织策划空间与光电领域的战略发展,积极探索新概念、新技术、新系统与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促进和牵引了一批国家战略与新兴产业所需项目,为中国科学院乃至国家的科技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年来,光电院的科研领域从单一的航天应用,扩展到航天航空、光电工程与应用科技三大领域,逐步建立了“空天—载荷—应用”全链路相关知识与技术基础,基本具备了提出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为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与重大科研项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十一年来,光电院的科研项目从建院时的十余项,发展到今天的二百多项;年度科研经费从数千万元增加到数亿元;由光电院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系统性)项目从一项到数项,经费从十余亿元增加到近百亿元;取得了若干达到我国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十一年来,光电院大力引进与锻炼年轻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研究生培养点从零发展到拥有七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建立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了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了若干具有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精神的科技团队;初步形成“科技领军——学术/技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支撑人员”的系统性人才梯队,拥有了一支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技队伍。

  十一年来,光电院的固定资产从建院时的数百万元增加到数亿元;仪器设备从数百台(套)增加到数千台(套);建设了新的园区;为后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一年来,光电院不断探索建立正确理念与先进文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凝练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重视前瞻、把握未来;锲而不舍、勇于探索,崇尚实践、开拓创新;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大方严谨、兼容并蓄;谦虚谨慎、推功揽过,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总体文化。

  十一年来,光电院圆满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获得各类奖项共计27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十一五”国家科研计划执行“优秀单位”、“优秀项目团队”与“个人突出贡献”奖各1项,“863”计划“十一五”科技攻关先进集体奖1项。6项重大成果参加全国科技成果展。

  回顾往昔,光电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现了中科院党组当初为光电院设定的规划目标,走出了一条总体性科研单位体制机制创新的道路,并且取得了快速稳健发展,奠定了事业发展的根基。

  感悟,时代战略抉择

  在现代化战争中,光电技术在战略情报获取、战场态势感知、精确制导、光电对抗、新概念武器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并在很大程度上能扭转乾坤,决定战争的进程甚至胜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方面,光电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显示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产业等异军突起,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领域。光电技术作为战略性的高新技术,不仅将带动其它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也是国家强盛发达所依赖的重要技术基础。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科院进行科研布局调整。若仅仅从成立的时间看,2003年成立至今十一周年,中科院光电院也只是一个年轻单位,但从中科院党组早年酝酿,考虑组建一个具有总体管理和总体技术职能的单位,她已拥有一段颇长的历史。

  中科院在光电领域共有6个光机类的研究所,在国内堪称人数最多、科技实力最强的一支队伍,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科技发展作出过卓越的、重大的贡献,是光电领域中不可取代的一支优势力量,在未来的战略高技术发展中,也势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中科院原高技术局局长桂文庄回顾:“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激光的应用,特别是光学在战略高技术领域里的应用越来越多,且愈发凸显其重要性。从国际形势看,已诞生出一些实力雄厚的高科技公司,其依托先进激光和光学的研发,发展的速度咄咄逼人。中科院随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推进,正面临着如何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光电产业的问题。”

  桂文庄表示,当时中科院的6个光机类研究所的定位虽然各有侧重点,中科院对其任务和方向也有一些比较明确的分工,但各个研究所在所难免地有一些同质化的倾向,长期以来都在困扰着彼此的发展。中科院面临着如何统筹规划光电力量的合理分布、有效地组织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问题。

  2000年6月15日,由中科院高技术局组织,在成都光电所召开了光电口的一个会议,莅会的有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高技术局局长桂文庄,以及光机类研究所的所领导曹健林、林祥棣、王天然、姚汉民、乐秀凯、张雨东、黄建云、刘波等。

  2000年7月,中科院高技术局正式向中科院党组提交报告,建议筹建中国光电科技集团,对6个光机所进行分析,提出“在光学科学和工程领域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建设中国在该领域能够承担并完成国家战略性任务、保证国家国防和经济安全、支持民族高技术产业发展、在国家科技创新中起基地作用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集团”的建议。

  2000年9月4日,中科院正式下发《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和中国光电科技集团筹备领导小组的通知》,决定对中科院光电科学技术领域科研体制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在6个光机所的基础上组建光电院和中国光电科技集团,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领导小组组长江绵恒,顾问严义埙,成员曹健林、桂文庄、相里斌。

  2001年2月,租用北京市十里河齐齐哈尔驻北京办事处的一处房屋,光电集团(筹)开始办公。在十里河期间,各个研究所精诚团结,自办了宿舍和食堂。食堂装修之后的第一次用餐,好几个研究所的领导在场。大家高兴地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那么,现在我们就燎锅(东北俗语)开张吧!”于是拿了几张报纸,用火柴点着了锅的火苗。大家一起其乐融融地吃了顿团圆饭。

  曹健林、樊仲维、王铭、 陈道瑞、夏项团等人,都没有带家属到北京。十里河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喝的是井水,开始烧锅时,发现其水碱特别大,几乎一半是水碱,洗的衣服白花特别多,后来只好到附近的饭店拉自来水用。

  直至2003年2月,光电集团(筹)搬入中科院自动化大厦(四层),办公条件才有了一定改善。

  集结,抢占战略制高点

  2001年3月,曹健林提交了光电集团《全面推进阶段知识创新试点方案》报告,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传达路甬祥院长讲话精神,提出在光电领域,光电集团要起到集团军作用,发挥整体的、综合的、联合的优势,这样才能抢占战略制高点。

  2002年6月,由光电集团筹备组起草,成立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总部)的报告出炉。

  该报告提出,光电院确定的发展目标是:结合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学科布局,规划学科领域整体发展战略,从事光电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光电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和光电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基地之一。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系统和有利于从基础性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生产和系统集成的有效运行机制;发挥整体优势,统一组织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工程任务。成为我国光电科技领域最大的应用研究、重大工程任务承担基地,以及相关领域前瞻性技术和重要装备的主要研究、研制和生产基地。成为我国光电工程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民用光电技术,促进光电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为推动我国光电科技产业化作出贡献。

  2003年11月28日,中编办批准成立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中科院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成立光电研究院,是科研布局调整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科院任命了光电院的首届领导班子,曹健林任光电院院长,顾逸东、王宇、李传荣任副院长。

  为进一步集中空间光电领域的优势力量,在该领域作出更显著成果,2003年11月,中科院人事教育局下发通知,将“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划归光电研究院。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在成立之初,也得到了我国光学界前辈王大珩先生的支持。科技部副部长、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首任院长曹健林回忆说:“2002年底有一次筹建的论证研讨会,把王大珩先生也请来了,在座的科学家的交流都很直率,除了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一些研究所的所长则强调了筹建的种种困难。”

  会后,曹健林送王大珩先生回了家就准备告辞,王大珩先生却一反常态地说:“你就别走了,晚上我想和你一起吃饭。”曹健林乍听觉得有点奇怪,但还是遵从王大珩先生的想法。吃饭时王大珩先生对曹健林说:“无论做什么工作,要成事都很难一帆风顺。人们观念的转变也要有一个过程,工作中遇到一些挫折在所难免。”当时曹健林为筹建光电院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听了王大珩先生的这番话感到很高兴,他感到王大珩先生说了真话,也有了面对今后出现更多困难的心理准备。

  “我最初那几年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协调好几个研究所。光电院的成立不是为了抢走别的研究所的资源,而是在无私奉献。光电院在没有更多技术储备的情况下,要靠协调树立自己的威信。”“咱得吃得起亏,带头解决问题,让大家觉得组织有用。”曹健林回忆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10-13 第7版 窗口)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