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走进亚洲萨王纳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晨绯 发布时间:2014-07-21 【字号: 小  中  大   

 

  元江生态站通量监测铁塔工程

 

  气象站

 

  业务综合楼

  元江站是国内首个干热河谷生态观测站。它的建成是元江自然保护区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第一次尝试,由此改写了我国没有干热河谷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历史。

  萨王纳在云南

  7月16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林华博士在元江生态站做完实验,时已下午。这是她第四次到这里,原计划实验结束后马上带着标本和数据赶回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但因为路实在难走,凌晨也不一定到达,计划被拖延至第二天。

  “因为最后500米的距离,我们常被困在红河的一岸而到不了对岸。”在元江站驻守的张树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元江生态站全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研究站,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澧江街道办事处南昏村普漂社(旧址),处于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红褐色的土壤,富含砂质和石砾或碎石,稀疏的树木和旱生的草丛组成的植被,来到这里仿佛置身非洲大草原。

  “这里和非洲稀树草原很相近,我们这里更湿润一些,属于河谷型萨王纳(savanna)。”张树斌所说的萨王纳为非洲当地语言的音译,意指“热带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的雨林南北两侧(还包括东非的赤道地区)、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在我国,海南岛以及云南有小片萨王纳存在。

  “干热河谷是对具备干、热两个基本属性河谷带状区域的总称,是特殊的地貌形成的一种奇特的气候,它的形成是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恢复,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张树斌说。

  由于焚风效应和封闭地形导致的大气局部环流,元江气候炎热而干旱,年平均温度高达23.8℃,年降雨量小于800毫米,集中于雨季,而旱季较长,蒸发量一般大于降雨量的2到4倍,具有非常明显而特殊的干热河谷气候。

  令人惊奇的是,干热河谷地区几万年前就是这个样子,低纬度高原大江两岸的横断山脉深度切割的特殊地貌造就了它的荒芜。干热河谷坝区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热矛盾突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强烈,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地形破碎,生态环境恶化,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之一,也是我国典型的特殊环境生态系统类型。

  据了解,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滇川两地的金沙江以及元江、怒江、澜沧江及其支流地区。在这些干热河谷地区,发育而成的植被类型被称为河谷型萨王纳(Valley-type savanna),它是世界萨王纳植被的河谷残存者,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意思的是,云南干旱并不全是厄尔尼诺的错,干热河谷气候也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国内首类生态站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展了干热河谷植被退化和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基础研究。自2006年开始,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多次组织专家对元江干热河谷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多方论证,选取了植被类型多样、代表性强、保护完好的元江县澧江街道办事处南昏普漂社(旧址)建立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经过几年的建设,2011年元江生态站正式揭牌运行。

  目前,我国野外台站类型多样,建立了许多特殊环境与灾害站,监测研究冰川、积雪、冻土、沙漠等主要特殊环境和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但尚无干热河谷特殊环境野外生态站。

  “元江站附近具有代表干热河谷的典型植被类型,即稀树灌木草丛和肉质多刺灌丛,各植物群落保存较为完好。”元江站站长范泽鑫说。

  不久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组研究员张一平在这里启动了元江干热河谷萨王纳生态系统通量监测,并建立了不同水分梯度的控水试验样地。

  “主要是看萨王纳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张树斌以及元江站的伙伴们为他们做一些支撑工作。

  林华博士之前在热带雨林地区研究植物叶片的温度调节机制,由于元江站的建立,她将自己的实验范围扩展到干热地区,进行比较;版纳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对元江萨王纳植物的水分生理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以元江站为依托,共有7项国家级课题在此开展。”范泽鑫说。国内众多科学家对元江干热河谷形成的独特的萨王纳植被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特别关注萨王纳植物极强的抗逆性。

  每年夏季,是元江站最热闹的时候,目前有11位科研以及支撑人员在站上开展工作。

  “我们这里最多能容纳19个人,基本条件还是能保障。”元江站常务副站长陈爱国说。元江站在红河一侧的自然保护区内,离河对岸的二级公路直线距离虽然只有500米,但需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乘坐铁皮船过江,再绕着根本没有路径的小道徒步过来。

  今年7月以来,元江出现了连续18天的40摄氏度以上极端高温天气,高温极值刷新了历史纪录,高达43.8摄氏度,使得科研人员只能抓紧清晨六七点到十点的时间,然后傍晚六点再去工作到天黑。

  不过,他们也学会了苦中作乐。“干热河谷地区盛产芦荟,食用做法就有二十多种。”张树斌他们目前已学会四种做法,仙人掌等“野菜”更丰富了他们的餐桌。

  “条件还属于比较艰苦的时期,因为20万元经费要运行一个站还是有些困难。”范泽鑫他们仍然有信心将这里建设成标准的国家台站。最近,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元江站正在着手建设过江人行吊桥,将彻底解决“过江难”的问题。就在上个月,元江站接通了网络。

  作为国内首个干热河谷生态观测站,元江站的建成是元江自然保护区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第一次尝试,改写了我国没有干热河谷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历史,对开展干热河谷退化和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和机理研究,掌握干热河谷生态系统及其环境要素的变化和演化规律,推进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7-21 第8版 平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