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人民日报】创新,创新,追求卓越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吴月辉 喻思娈 发布时间:2014-06-12 【字号: 小  中  大   

    在中国科技界,没有哪一个群体像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贡献卓著、备感荣光。

  院士制度建立近60年来,两院院士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院士制度走过光辉历程

  星移斗转,中国院士制度走过了近60年的光辉历程——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院士制度的诞生;1993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 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国际接轨;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选聘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对年满80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

  经过近60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院士制度体系,两院院士成为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

  截至2013年底,累计有2000余名杰出科技工作者当选为两院院士。目前,健在的两院院士有1527名。

  两院院士创造辉煌成果

  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两院院士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之初,周培源、赵九章等优秀科学家毅然留在大陆,钱学森、郭永怀等一批海外学子也纷纷回到祖国,成为中国主要学科的开拓者和近代科学的奠基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谱写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重大科技成果的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杂交水稻、超级计算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了民族精神,大幅提升了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重大工程,我国的高速铁路、核能、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产品走向世界,提升了核心竞争能力;在生命科学、高温超导、量子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级科研成果。这些重大成就,无不凝结着两院院士的汗水和智慧。据统计,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一年一度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基本上都是两院院士。

  国家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建议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集中院士群体智慧,团结全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咨询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形成了许多政策建议,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我国科技事业的领航人。从1956年新中国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到此后每一次国家科学技术规划的出台,广大院士都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我国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两院还持续部署和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需求出发提炼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出发开拓新的方向,引导我国重大科学和技术布局及发展方向的选择。

  优良科学道德学风的示范者。广大院士崇尚科学,敬业奉献,谦虚谨慎,严格自律,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具有良好的学风道德。

  院士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多年以来,我国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实践发展中,两院多次修订完善院士章程和相关实施细则。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院士制度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时院士遴选受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有的地方和部门让院士称号承载了一些非学术的、带有明显功利性的负担,有的人把有多少院士当作出政绩的一个标志。

  这些问题背离了院士制度的本义,不利于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引起包括广大院士在内的科技界的关注。

  根据广大院士和各方面的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包括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要求,得到了广大院士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他们认为,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突出学术导向,有利于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 用,有利于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有利于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有利于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革释放活力,创新增强动力,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必将在改革中更加完善,锐意创新的广大院士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载于《人民日报》2014-06-12 04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