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院士制度:推动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厥功至伟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李大庆 发布时间:2014-06-12 【字号: 小  中  大   

    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17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12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对1000多名两院院士的到来,用“群英荟萃,群贤毕至”来形容,并称这个群体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而产生这一群体的机构便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工程院。

  我国现行的院士制度是由中科院学部委员制度发展而来。中科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到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从此院士家族里又增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群体是我国科技界的典范,在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两组数据足以说明这个群体的光辉灿烂: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基本都是院士;2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也都是院士。两院院士是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贡献者。

  由于他们的杰出贡献,国家授予他们院士称号。在院士群体里,他们依然积极为国分忧,充分发挥着国家科学思想库和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作用, 充当国家决策的智囊团。1981年5月,89名学部委员联名建议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以资助面向全国的基础性研究,进而推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1986年3月,王大珩等4名学部委员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推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的实施;1999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由钱正英院士牵头开展系列水资源及区域开发战略咨询,为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智力支持。两院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问题而组织战略性、前瞻性的咨询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形成了许多政策建议,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许多人都曾为一个叫林俊德的院士而落泪。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唯一一个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的研究人员。2012年5月26日,林俊德癌症病情突然恶化。由于担心手术和化疗影响工作,他坚决拒绝了手术。为了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留给后人,林院士与死神展开了争分夺秒的赛跑!

  当面容消瘦、口鼻插管的林俊德在家人的搀扶下坐在病床上工作时,有人劝他躺一会儿。林俊德说:“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每一个在 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他的这段视频曾感染了无数的人。院士群体中有许多人都是像林俊德一样崇尚科学,敬业奉献,谦虚谨慎,严格自律,他们是道德高尚的楷模。

  积极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反映了两院院士的爱国情怀。当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两院院士集成已有的研究和知识积累,开展抗灾救灾、防灾减灾、灾后 重建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夺取抗击自然灾害斗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两院及时向国务院报送了《5·12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若干问题的咨询与建议》《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策与建议》等10份报告和院士建议,为及时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开展战略咨询评议工作,在促进科技发展上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在促进科学文化建设上发挥明德楷模作用,这就是当今中国院士制度的追求与作为。

  像任何一个躯体都可能患有疾病一样,院士的群体也不是完美无瑕。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科技界的浮躁之风,也在极个别的院士身上有所反映。 院士增选过程中非学术因素的干扰,院士过多参与非研究领域的活动,以及其他一些与院士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正在使我国院士制度经历着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好在正在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都把院士制度的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推进。

  (原载于《科技日报》2014-06-12 1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