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传媒扫描
【经济日报】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佘惠敏 发布时间:2014-06-12 【字号: 小  中  大   

  造就科学精神,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两院院士这个特殊的群体,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开拓进取,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批知识精英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在中国播下了科学的火种。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优秀科学家毅然留在大陆,一批海外学子纷纷回到祖国,成为中国主要学科的开拓者和近代科学的奠基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也就是新中国的第一批院士,他们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他们不懈创新,是重大科技成果的贡献者。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一年一度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基本上都是两院院士,他们是院士群体的杰出代表。从“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北斗导航;从西气东输、特高压输电、超超临界发电、高性能计算机、下一代互联网,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每一项重大创新成果,无不凝结着广大院士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这累累硕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们殚精竭智,是战略科学决策的思想库。

  两院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集中院士群体智慧,团结全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咨询研究,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两院围绕资源、能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与修复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向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咨询建议,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战略指导。两院院士集成已有的研究和知识积累,开展抗灾救灾、防灾减灾、灾后重建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夺取抗击自然灾害斗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高瞻远瞩,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领航人。

  从1956年新中国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到此后每一次国家科学技术规划的制定和咨询,广大院士都 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我国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1981年5月,89名学部委员联名建议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以资助面向全国的基础性研究,推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1986年3月,王大珩等4名学部委员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推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的实施;2011年,两院联合成立咨询组,师昌绪院士牵头,提出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

  他们淡泊名利,是优良科学精神的示范者。

  两院院士崇尚科学,敬业奉献,谦虚谨慎,严格自律,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具有良好的学风道德,堪称维护科学道德和弘扬优良学风的典范。院士中涌现出许多深受爱戴的科学家,他们在言传身教中提携后生,为一批批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让一代代青年深受感染努力奋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院士制度建立以来,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跨越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受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等社会关注的问题。应通过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使院士制度真正守住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让两院院士真正成为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原载于《经济日报》2014-06-12 3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