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辰山科研人员再次发现海南“灭绝”蕨类植物
  文章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3-03-18 【字号: 小  中  大   

继2012年底发现“灭绝”植物南洋石韦(Pyrrosia longifolia)以来,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再次在海南发现过去认为灭绝的一种蕨类植物——海南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subimmersa)。

海南金星蕨是金星蕨属中形体最大且最为奇特的一种蕨类,据资料记载,植株高可达3米,其分类地位一直处于争议。Holtum(1977,1981)将其归并于大金星蕨属(Amphineuron),《中国植物志》认为该种与产自马来西亚的大金星蕨属有相似之处,但仍将其置于金星蕨属中。该种由中国蕨类植物之父秦仁昌院士于1936年发表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Bulletin of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上。该种的模式标本为刘心祁先生1933年3月26日在海南昌江采集,至今80年来,一直没有植物学家有新的采集和报道,2004年在相关文献中被有关学者认为该种可能在中国灭绝。

2012年6月,在海南霸王岭保护区的协助下,鉴定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与保育研究组成员在海南昌江采集的标本时,发现了这份奇特的标本并找到了当时在滂沱大雨中拍摄的野外照片,经鉴定为海南金星蕨。(辰山中心)

海南金星蕨实物照片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