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我国人工智能研究进入新时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1-12-11 【字号: 小  中  大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 我国人工智能研究近年已经摆脱了“跟在外国人后面小修小补”的状况,从学习国外为主的时期进入自主研究为主的时期,形成了自主研究重大科学前沿和转化科技成果的新局面。这是记者从日前结束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01年全国学术会议暨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上获得的信息。
    21世纪是信息化在全球普遍开展的时代,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精髓,人工智能技术必然成为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前沿和焦点。据介绍,我国科技工作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近年取得了突破进展。例如,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研究方面,提出了机器定理证明的吴氏方法、广义智能信息系统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理论、全信息论、泛逻辑学、可拓学等具有创新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为人工智能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体系。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开发了中医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汉字识别系统、汉英识别系统、汉英机译系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和产品。
    据悉,刚刚结束的本次会议上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创新学术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衍达教授提出的“知识表达的情感适应模型”独创了“信息建模”的新方法,由计算机提供侯选模型,由人进行情感选择,人机合作,可以在复杂情况下通过学习有效建立满意的信息模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守觉院士的“高维几何与神经网络”独辟蹊径,创造了用高维几何学来描述和设计人工神经网络的新方法,在神经网络计算机理论研究、设计和转化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教授开展的“知识发现的机理研究”提出了能够统一表示处理随机不定性和模糊不定性的“云模型”,并把这一创新的模型应用于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新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此外,我国学者自己创建的具有综合特色的人工智能理论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北京科技大学涂序彦教授的“广义人工智能”阐明和建构了广义人工智能的体系结构;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的“智能论”创建了信息科学方法论和由信息提炼知识、由知识创建智能的信息转换机制;西北工业大学何华灿教授则创建了泛逻辑学。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