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中国科学院 > 院史所史 > 编年史
1986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28 【字号: 小  中  大   

  奖励“六五”科技攻关项目

 

  1月25日至2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六五”科技攻关的79个攻关项目在会上获得奖励,其中28项获得重大奖励,51项获奖励;另有83个攻关项目得到表彰。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六五”科技攻关成果展览会。

  “六五”期间,科学院动员所属85个研究所的46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科技攻关,占整个国家攻关计划项目的42%。南海北部湾涠海11-1海区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地震勘探数值方法、 中国煤成气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工程、棉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马铃薯无病毒原种生产技术和繁育体系、乙烯氧化脱氢铁系催化剂的研究与推广、锗酸铋晶体材料、中空纤维氮氢膜分离器(I型)的研制与开发等受奖励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

  2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该刊为中国科学院的机关刊物,主要任务是评述科技发展趋势,反映院所工作情况,增进社会各界对科学院的了解,沟通科学院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国际交流。原机关刊《科学通报》在“文革”开始时停刊,复刊后则改为以简报形式扼要介绍科研成果和阶段性工作报告。新创刊的《中国科学院院刊》以发表论述性和介绍性文章为主,不发表科技成果的研究报告,第一任主编为叶笃正,副主编罗伟。

  该刊创刊时设有“学科发展”、“工作研究”、“科学与社会”、“成果与应用”等专栏。后增加“学部活动”、“科学家论坛”等栏目。1985-1995年为季刊,1996年起改为双月刊,栏目也有所变动。自1987年起,编辑出版英文版《中国科学院院刊选集》(年刊)。1995年起,正式出版院刊的英文版。

  王大珩等四位学部委员提出跟踪研究战略高技术的建议

  1983年,美国为对付苏联的军事威胁和进一步确立21世纪在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日本、西欧、苏联、印度、韩国等也相继提出发展计划,力图在21世纪的高技术领域谋得一席之地。

  面对这种局面,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学部委员向邓小平呈送“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书”。他们认为:对国外的高技术竞争浪潮绝对不能置之不理,应当根据国情选择有限的目标,积极跟踪研究,并尽可能在某些方面得到领先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与国外科学界进行对等的交流。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特别珍惜经多年培养出来的高科技人才,不要轻易散掉或改行。

  3月5日,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并责成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办理、落实。当时的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立即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了200多名专家,通过大量调研,制定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1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转发这个纲要。1987年2月,由国家科委开始组织实施。

  由于四位学部委员的建议和邓小平批示都在1986年3月,这一计划后来又被称为“863计划”。

  化学所建成分子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

  1978年5月,美籍华裔化学家李远哲教授随美国纯粹与应用化学代表团来华访问,曾经建议化学所和大连化物所开展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1980年6月22日至7月29日,李远哲应化学所邀请来华举办“化学反应动力学”讲习班。1981年,化学所开始研制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装置— 分子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经过五年多努力,该谱仪研制成功并于1986年4月11日正式投入使用。

  这台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术研究仪器,可以利用超音速分子束技术和激光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光解反应现象及其本质,为反应动力学、光化学、大气化学、燃烧化学以及合成化学等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启动西南国土资源综合考察

  8月8日至12日,综考会、地理所、地球化学所、成都分院、昆明分院、南京分院等院内外十几个单位,在昆明审议和论证围绕“西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考察和发展战略的研究”提出的26个研究课题。9月22日,中国科学院西南资源开发考察队正式成立。

  西南四省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七分之一,人口占五分之一,资源丰富,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国务院指示,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省五方科研力量,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扎扎实实地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综合论证工作”。从1986年开始进行的“西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考察和发展战略的研究”,用五年的时间摸清资源家底,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开发西南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1987年,为充分发挥综合研究的优势,科学院还批准成立以成都、昆明分院为主体的中国科学院西南资源环境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通过评审

  8月21日,《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通过院级成果评审。

  层控矿床概念是70年代中期被国际矿床学及地球化学界普遍接受的一种新的成矿理论和成矿方式。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涂光炽提出开展中国层控矿床研究的建议,1979年正式开始专题研究,并于1982年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重点科研项目。1979年至1986年间,地球化学所组织了多学科、多兵种的联合研究队伍,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完成研究工作,写出《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三卷书稿及论文260篇。三卷书稿于1981年、1985年、1986年分别通过专家评审,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项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这项研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中国17种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矿种、约250个矿床,进行地质及地球化学特点和成矿机制的剖析,二是讨论中国层控矿床的成矿作用,提出了符合中国地质发展实际的层控成矿理论。这项成果对开发中国矿床资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地质队和矿山运用层控理论找到了新的大型工业矿床(如内蒙萤石矿),扩大了已知矿床的远景(如西成及凡口铅锌矿床、长江中下游铜矿),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矿理论”。

  第一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

  12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评定和验收会议在上海举行,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代表参加会议。该实验室瞄准国际上分子生物学发展方向,从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开展研究,以阐明生命现象的奥秘。在这次验收通过后,次年初对国内外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座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4年国家计委实施的一项基础研究能力建设计划,主要是通过集中投资,结合改革基础研究运行机制,改善和提高实验条件,促进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研究工作。“六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在国家计委资助下,建设和装备了5个重点实验室。“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计委继续资助科学院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使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基础研究的骨干。

  第一座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

  卫星遥感是70年代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遥感卫星地面站的任务是跟踪资源卫星,接收其发回的信息,经过信息处理使之转化成图象、数据。它具有宏观性、重复性和分光谱段提取信息等特点,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中国从1978年起,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开展了多次资源调查,但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距离。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时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议》。从美国引进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双方合作项目之一,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总投资1000万美元。当时中美科技合作处于初创阶段,美国对华出口许可政策十分严格,向中国开放高技术的商务实施条例尚未形成。通过多种渠道,中美两国政府为中国引进地面站积极寻找合理解决的途径。1980年,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国家宇航局在北京签署谅解备忘录,为地面站的引进工作铺平了道路。1982年12月,与美国STX公司签订商务合同,委托该公司承担该系统的主要研制工作。最后整个系统在1985年底从美国陆续运抵北京。

  这座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地面站包括微波信号跟踪接收、数字图象处理和照相处理三部分,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分发、储存地球资源遥感卫星数据。1986年5月底,经过中美专家的通力合作,卫星地面站安装完毕并投入试运行。试运行期间,接收了以北京为中心、半径为2400公里、来自地球705公里高空的美国地球资源图象卫星的300多幅图象和数据,图象分辨率为30米。到12月中旬,地面站生产了近千张图象,供国内外用户在资源勘探、国土普查、环境监测及农业等方面试用,均得到满意的效果。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鉴定专家组认定,该站的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原设计要求,图象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月20日,地面站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第一座遥感卫星地面站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7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森林大火,地面站给出了大火头的准确位置,弥补了气象卫星和航空遥感定位不准、飞机又因火区烟雾大而难以侦查的不足。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在1985年有10个研究所进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试点工作。1月底召开的1986年院工作会议宣布,在全院范围内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3月和4月,先后发布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一系列规章,规范评议和聘任工作。到年底,新聘任各类高中级专业人员137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20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500人。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是中国科技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科学院大部分研究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进行得比较稳妥,调动了科技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对建立和健全科研工作和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责任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