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划:李存富 中国科学院网站总编辑
嘉 宾:王晓宇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时 间:2008年3月17日
主持人:张琨 中国科学院网站编辑
嘉宾介绍:王晓宇,男,1955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共党员。现任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原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董事长、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第六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2002年2月起任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2004年9月起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近6年来,他带领中科信息公司经营管理团队,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公司主要经营指标增长率均在20%以上,自2004年起在中科院直接控股企业综合经营绩效考评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一。2007年,公司销售额、总收入和总资产均突破亿元。他主持研制的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次会议选举中应用取得圆满成功。他主持研发的多项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人:3月15日,2900余名出席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的人大代表使用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在人民大会堂选举产生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这是自该公司研制的第一代电子选举系统成功服务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后,20余年来连续第六次成功服务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该系统在去年11月份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选举中首次投入使用并圆满完成了中央委员会成员的选举计票工作,其计票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及计票速度受到中央领导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在此之前的3月13日,出席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已使用该系统选举产生了以贾庆林同志为主席的全国政协领导机构。
该电子选举系统是成都信息公司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委托研制的专用电子选举设备。在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研制和使用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十分关注此项工作,曾多次对该系统的研制和服务工作给予重要批示,先后两次亲临人民大会堂视察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相关准备工作,要求“成都信息公司认真做好新选举系统工作,为十七大和十一届人大做贡献,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并希望全体参与选举服务的科研人员务必以严谨、严格、严密的工作态度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做到万无一失,向中央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中科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宇,为广大网友揭开新型电子选举系统的神秘面纱。
王晓宇:新型电子选举系统是我公司(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适应我国政治选举制度、应用于集中式会议选举而研制的专用高科技设备,目前已发展为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该系统完全代替了长期以来会议选举采用的人工计票方式,可以实现“代表投下最后一张选票,系统即刻生成选举结果”的目标,十分快捷方便,不仅结果准确无误,还大大缩短会议选举计票时间,使会议进程非常紧凑。
主持人:电子选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流程是什么样的?
王晓宇:它主要由智能票箱、选举主控软件、选票设计与选举模式生成软件、另提候选人处理子系统、无效票审核子系统、选举结果输出软件、后备系统和一个集成支撑子系统构成。系统可以同时对多台智能票箱接收的选票信息进行实时采集、统计分析、综合处理,实现了选票识别、另提候选人处理和无效票审核的在线实时处理,以及通过联网的其他各类设备进行显示、打印等形式的结果输出。智能电子票箱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设备,高精度高速图像处理系统则是让它快速高效“心脏”。当参会代表将选票投入智能票箱后,就立即开始采集选票上所有的信息并判定其有效性,然后将相关信息立即通过千兆光纤网络传输至主控服务器进行处理,如果有效票上还有另提候选人,系统就会把另提候选人的原始信息自动传输至另提候选人工作站进行处理。
主持人:与传统的选举计票方式相比,电子选举系统有哪些优势?
王晓宇:在我国的会议选举中,传统的选举计票方式就是人工计票。人工计票最大的问题在于工作量大,计票速度慢,难以确保计票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我们根据以往经验大概估算了一下,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大型会议选举如果使用人工计票的话,大约需要几十名受过一定训练的工作人员花费5到6个小时才能统计出结果,特别是有些内容采用人工统计的方式难度非常大,已经难以胜任。如果要进行结果复核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而电子选举系统可以在不到10分钟内就完成选举计票处理。所以,在十七大选举计票完成后,中央领导说:“没想到电子选举系统这么快,这么准确,这么先进,请对工作人员表示祝贺!”
主持人:选举系统的研发历时多少年?涉及哪些高难度技术?
王晓宇:我公司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早在1977年就已开始承担了四川省委、省人大交办的计算机选票信息实时处理任务,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计算机选举系统随后在1982年正式被党的“十二大”选举使用,并获得完全成功,开创了我国大型会议选举工作使用电子设备的先河。在后来的二十多年中,系统不断更新换代,先后为党的十三大至十七大及六届至十一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会议选举服务,都取得了成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肯定和代表的高度评价。十七大和第十一届全国“两会”选举中使用的是我公司最新研制的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为适应十七大和全国“两会”会议选举的需要,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在高速高精度图像识别、图像快速处理算法、嵌入式软件、精密机械传导和系统抗干扰等方面进行了共计40余项技术创新与提高。
主持人:电子选举系统自问世以来,经历过几次技术革新和换代?
王晓宇:电子选举系统的关键设备是智能电子票箱,它所应用的核心技术也见证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轨迹,第一代采用的是“穿孔识别”技术,第二代依靠电阻连通状态识别(石墨导电,铅笔在纸上画出印迹产生电阻的变化),第三代用“光纤传导”,这些技术短暂地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已被淘汰。第四代和第五代用的都是光学标记识别技术,十六大时我们对智能票箱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更新换代,第六代及目前使用的第七代智能票箱采用的是最新的快速图像识别技术。
主持人:电子选举系统能识别多少种不同的选票,能够适应哪些选举制度?计票用时需要多少时间,准确率能达到多少?
王晓宇:目前智能票箱除了对选票的大小有一定要求外,只要在图像采集精度范围内的所有选举信息都能够识别。对目前国内实施的所有集中式会议选举制度都能适应,对选举模式的转换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快速调整。2004年在西安举行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次大会也采用了我公司研制的电子选举系统,会后理事会秘书长告诉我们,前两次在西班牙和津巴布韦开会采用的国外电子选举系统都因为某些技术原因失败了,没想到此次使用的我们的电子选举系统非常迅速、准确、成功地完成了选举计票任务。计票的时间从技术上讲,我们已经做到了当最后一名代表将选票投入智能票箱,在主控工作站上就可以完成计票处理,再按照会议程序经过相关审核确认后即可形成正式计票结果。该电子选系统经过国家专业权威检测部门的严格测试和通过这20多年上千次会议选举使用,实践证明,我们这套电子选举系统都做到了选举计票的“万无一失”,是我国目前最先进、最可靠、最准确的电子选举计票系统,。
主持人:电子选举系统在哪些重大的会议上应用过。
王晓宇:除了我前面介绍过的在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六届全国人大政协至十一届全国人大政协大会选举中使用国外,这套系统也推广到了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及近百个地市州的党委、人大、政协会议选举。全国妇联、全国文联等全国性社团组织的大会选举也都使用了我们研制的电子选举系统。
主持人:相比第六代产品,最新的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做了哪些改进和提高?
王晓宇:用于十七大和第十一届全国两会的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快、准、稳、优”四个方面,“快”就是信息识别处理更加快速,图像扫描速度较原系统提高了4倍,系统计票处理时间较原系统提高了3倍以上;“准”就是信息识别更为准确,系统识别精度较原系统提高了2倍以上;“稳”就是系统抗干扰能力显著提高,运行更加稳定;“优”就是系统总体功能更加优良,能够适应多种规格的选票,完全能够满足党和国家重大会议选举的各种功能要求。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的计票实际处理时间(包括首份结果打印时间)不足10分钟,较第六代系统的计票时间缩短了4.7倍。
主持人:与国外的电子选举系统相比,我们的电子选举系统在技术和应用上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王晓宇:电子选举系统的功能与会议选举制度、方式、内容、要求等紧密联系,关键是它必须适应本国特色的选举制度。据我们所知,目前在一些国家选举中使用电子设备进行计票的主要还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政治选举制度以及选举方式、内容、要求等与我国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说二者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和跟踪一些国家在选举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将不断地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系统改进更新上。
主持人:2003年美国大选时,使用的电子投票系统曾发现漏洞,引起人们对电子选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质疑,中科院成都信息公司的电子选举系统是如何防范这些漏洞的?
王晓宇:我们的技术人员当时也从新闻媒体中第一时间了解到了这些信息,安全问题也是我们一直重点关注的。刚才我已经介绍过了,由于中美两国政治选举制度的根本不同,所以在选举中所使用的电子选举设备所面向的需求和设计思路也根本不同,二者缺乏可比性。我们的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主要用于集中式会议,系统与公众网络完全隔绝,杜绝了黑客攻击等人为因素对选举信息传输安全性的影响。为确保系统的稳定、安全和计票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研制系统的关键设备智能电子票箱时大量使用了工业级构件,核心部件使用了军品级配件,使其机械精密度有了数量级的提升。研制完毕后对系统先后进行了200余万张的投票测试,并通过了国家专业权威机构进行的复杂环境下“电源端子传导骚扰”等10余项严格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测试,经国家安全部门技术专家对电子智能票箱进行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检查结果表明:智能电子票箱相关技术指标均达到我国同类军用电子产品相关标准的要求,系统的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系统长期以来的出色表现,也印证了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研发电子选举系统的科研团队情况。
王晓宇:自1982年第一代电子选举系统研制成功以来,系统在26年间实现了七代更新,研发团队也历经三代科研人员的努力。目前,新一代青年科技人员已挑起了重担。新的研发团队继承了老一辈科研人员不畏艰难的创新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整个研发团队有40余人,平均年龄为31岁,团队成员都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党团员比例为90%。其中,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占26%,其中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1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1人获得中科院成都分院“十佳杰出青年”称号,整个团队还曾被中国科学院授予首届“创新文化优秀团队”称号。全体科研人员将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进行集成创新,继续为党和国家重大会议选举提供技术支撑。
主持人:在服务国家重大会议选举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王晓宇:长期以来,系统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第七代电子选举系统顺利通过验收后,有关部门在2007年4月至5月间专门将设备安排到我国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省会城市进行试用。这期间,两个城市的气温状况、空气干湿程度正好处于两个极端,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和准确性。系统经受住了大跨度的长途运输,外部环境的巨大差异,不同会场电源条件、网络环境、现场电磁与静电干扰等严峻考验,系统没有出现任何技术性问题,试用取得圆满成功。通过这个事情也更加坚定了中央领导对电子选举系统稳定性、准确性、可靠性的信心。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科学在线就进行到这里,再次感谢王总作客我们的栏目,各位网友,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