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学术专著(左)和《配位化学评论》综述(右)
近年来,稀土掺杂无机纳米材料的优良光学性能(如荧光寿命长、光谱线宽窄、可调谐荧光发射波长等)及其在荧光生物标记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有望成为替代分子探针的新一代荧光生物标记材料。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专项、交叉与合作团队和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支持下,福建物构所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陈学元研究小组研发了系列用于生物检测和成像的稀土纳米荧光探针(Chem. Soc. Rev.,2013,42,6924,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6306 ;2013, 52, 6671 ;J. Am. Chem. Soc.,2012, 134, 1323 ;134, 15083),为新型纳米荧光生物探针的合成和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近日,该小组受邀在Springer学术丛书Nanomedicine and Nanotoxicology 出版专著《稀土纳米发光材料:从基础到生物应用》(http://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3-642-40364-4)。该专著共包括9个章节,从最基本的稀土光谱学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稀土纳米荧光标记材料控制合成、表面化学、发光物理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对肿瘤标志物的体外检测和肿瘤组织的多模态生物成像等进行了重点阐述,不仅全面总结了已有的文献工作,还根据该小组以往的研究成果对稀土纳米荧光探针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该著作有望加深国内外同行对稀土纳米荧光探针的认识,同时也对未来多功能稀土纳米荧光生物探针的设计、开发以及稀土资源的高值利用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此外,该小组还应邀在《配位化学评论》上发表题为Luminescent biodetection based on lanthanide-doped inorganic nanoprobes 综述论文,系统介绍了稀土纳米荧光探针应用于模型分析物、核酸、离子及疾病标志物的异相和均相检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Coord.Chem.Rev., 2013, DOI: 10.1016/j.ccr.2013.11.017)。
基于在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积累,陈学元研究员目前受邀担任Journal of Luminescence 和Reviews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杂志副主编,作为主要组织者于2013年8月在福州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固体激发态动力学国际会议(DPC’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