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出版 > 出版动态
曹健林贺光学及光子学新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创刊
  文章来源: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2-03-28 【字号: 小  中  大   

为开拓国际学术市场,提升中国出版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争创国际一流刊物,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与英国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就英文国际期刊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LSA)达成合作,并于3月29日在网上正式发行LSA的电子期刊(http://www.nature.com/lsa)。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发来贺信。

经过近两年认真地相互了解和协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为长光所)和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决定从今年起合作出版一份英文学术期刊,定名为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同仁和师友们约我写一篇“卷首语”,落笔于此,感慨万千。

中国是一个有3000年以上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现代科技研发活动中是“后来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今天在学习、使用,并且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足200年;而有组织的大规模研发活动在中国的历史则更短,仅仅始于上世纪50年代。科技研发需要学习、交流并通过学习交流来互相激励、提高,因此,办好学术期刊,以此向全世界同行们学习并顺畅地进行交流,一直是中国科技界几代人的共同梦想。

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迅速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支持研发活动的经费(R&D经费)年均增长超过20%,2011年的初步统计已达GDP的1.83%,无论是相对指标还是绝对数字,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当属最高。中国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也在迅速增加,2011年全时研发人员数达280万人年,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的研发活动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出版上万种科技期刊,这些数据和大量其它数据一起表明,中国已是地地道道的科技大国。

然而,与中国在经济上是大国但不是强国一样,中国在科技上也还仅仅是大国,不是强国。用国际标准来衡量,中国的R&D经费中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的部分长期徘徊于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水平;中国的R&D活动主要集中于应用研究和解决工程与产业中的当前问题,前瞻性、开拓性和原创性工作不多且难于得到包括科技界在内的认同和资源支持;特别地,在基本原理、基本思路和基础理论框架方面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做出创新探索的工作更是少见。这些问题产生于当下中国的特定发展阶段,有复杂的现实和历史原因;与这些问题互为因果的一个突出表现则是中国既没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国际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也没有被同行公认的国际顶级学科期刊。从总体上讲,中国研发队伍中接触这类期刊的人占比例很低。另一方面,中国的许多一流科技工作者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愿意引用自己期刊上同行们的工作。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多年来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出版也因此被我们高度关注。这份期刊是《自然》出版集团与中国科技界合作的第一本光学与光子学类学术期刊;还是双方合作,为在更广的范围内交流研发成果,让更多的同行、同道和有兴趣于科技进步的人了解最新进展与趋势而采取的一种创新办刊方式---评审录用后在网上完全开放存取的第一本学术期刊。借此机会我谨向合作双方,向支持创办这份期刊的学界同仁,向为此而付出艰苦努力的全体工作人员,向全体文章作者和读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然》在全球的大名不必多言。合作的另一方长春光机所是新中国最早的国立研究机构之一(成立于1952年)。在以已故王大珩院士为代表的几代科学家们带领下历经60年艰苦奋斗,该所在应用光学、精密机械、激光、光电子学等诸多领域做了一系列代表中国水平的开拓性工作,被人们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时期中,该所能够根据国家需求、社会环境和学科方向的变化及时调整研发内容,更新组织结构,基础研究、工程应用、产业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几方面互相支撑,协调发展,是中国科学院、也是中国工程科学类研究所不断进步的一个典型代表。我曾在该所学习、工作过20多年,是该所发展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自然》出版集团选择该所,我认为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最佳选择。

我在科技部的工作之一是分工负责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我们在46个国家派有科技外交官,与超过100个国家签有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协定,中国的科技活动已相当国际化。从日常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外国同行们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非常感兴趣,既包括最新进展与成果,也包括发展环境建设(如科技政策),还包括与具体领域结合的研发单位(如长光所这样的国立科研机构)一路走来的发展道路。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科技活动是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其过程和结果都应该走向世界,尽管实现这一理想的时间会很长,途径会很曲折,要克服很多困难(如经济条件制约和语言交流障碍)。科技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局限于少数人、少数地区和少数国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掌握、利用科技已经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我相信,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可以在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不断取得成功!

曹健林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12年2月11日

期刊网址:http://www.nature.com/lsa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