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人才教育 > 工作动态

古脊椎所两学者入围爱思唯尔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15-02-13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字体:

语音播报

  爱思唯尔2月2日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将社会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经济等38个学科领域内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1651名中国学者呈现给学术界和公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和倪喜军分别入围社会科学领域和艺术人文领域榜单。

  据了解,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和标准,基于客观引用数据对中国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爱思唯尔作为合作方,为该榜单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

  “高被引学者”是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总次数在中国(大陆地区)范围内、本学科中处于最高水平的研究者。与汤森路透齐名的科技出版公司爱思唯尔,拥有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斯高帕斯”(Scopus)。该数据库收录了全球5000多个出版商、2.1万种期刊的5500余万条文献索引,是评价学者世界影响力的权威指标之一。本次榜单依入选学者所在机构统计,中国科学院以258人入围榜单,位居第一,在26个学科领域中占有相当比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则分别以104人和84人的榜单人数,位居第二和第三位。

  侯亚梅长期从事古人类技术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在早期人类的技术起源和演化方面提出了“石器之路”的假说,认为华北泥河湾盆地100万年前的“东谷坨石核”类型,代表中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特征先后在本土和外围产生影响,在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系列发掘的石制品研究表明200万年前中国南方古人类已经开发了适合本地生存的技术和生活方式,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对广西百色盆地80万年前手斧工业的研究撼动了学术界传承已久的“莫氏线”理论,与我国华北和华南等地遗址的相关材料一起确立了西方模式2技术在中国的存续发展,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令世界重新审视并聚焦中国早期人类的石器技术演化脉络;近年她所主持的内蒙古乌兰木伦遗址和黑龙江伊春桃山遗址研究进展,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和现代人的迁徙演变以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北亚腹地的古人类对环境更替演变的适应行为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对重塑华北旧石器时代格局及探讨其与周边地区古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侯亚梅系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2004年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现任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UNESCO)国际史前与古代史科学联盟(UISPP)副主席,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倪喜军主要从事灵长类和类人猿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基于高精度CT技术的精细解剖学和功能形态学、新生代环境演变与生物地层学和基于全证据大矩阵的生物系统学的研究,现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和纽约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倪喜军2013年关于阿喀琉斯基猴的研究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古灵长类学研究领域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还首次结合高精度CT扫描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基干阔鼻猴类类人猿头骨化石的半规管和耳蜗内模结构,进而推测其运动方式,为研究化石动物生态适应性起源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构建了有关灵长类系统演化的最大的形态学特征矩阵,参与了生命之树国际合作计划,提出有胎盘类冠类群爆发式起源于恐龙灭绝之后,把类人猿的起源时间前推了1000万年;发表了最原始的灵长类头骨化石,重建了灵长类共同祖先的生态适应方式,提出灵长类日行性起源说;提出了灵长类起源后的理论地理扩散路径,被国际同行归结为相关问题的4种理论之一。

  相关链接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布

打印 责任编辑:任霄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