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科学快讯

2019年8月2日

2019-08-05 中国科学报
【字体:

语音播报

  新技术可3D打印心脏部件

  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展示了一种新颖的“FRESH”3D生物打印方法。他们研发了一种用胶原进行3D生物打印复杂、高分辨率结构的新方法。

  胶原是许多人类组织中的主要细胞外构材。这种方法克服了限制性的技术障碍,用胶原3D打印复杂的心脏结构和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复制了人类自然心脏的形式和功能。

  尽管3D打印技术潜力很大,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广泛应用通常都会受到技术性限制,其中包括不良的组织保真度和低下的打印分辨率。同样的,用活细胞打印或创建诸如胶原等软性生物材料虽被证明颇为困难但仍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Andrew Lee和同事在此描述了一种直接进行胶原3D生物打印的新方法。作者研发出一种“自由形式悬浮水凝胶可逆性嵌入”3D生物打印技术的改良版二次迭代(FRESH v2.0),它利用pH的快速改变令喷出胶原的固化得到精确控制。这种方法能创建复杂的结构与功能性组织架构,后者能以高达10微米的打印分辨率嵌入活细胞或复杂的脉管系统。

  Lee等人用这种方法来设计并3D打印完全源自胶原和人类细胞的功能性人类心脏部件,其中包括心脏组织、有收缩性的心室甚或新生儿心脏。生物打印心脏的验证研究准确再现了病人特异性的MRI解剖结构,而用人类心肌细胞打印的心脏组件实现了高级的收缩功能。在相关的《视角》文章中,Queeny Dasgupta和Lauren Black III回顾了过去在3D生物打印中的进展,并对Lee等人的工作对未来展现的“前所未有的希望”进行了评论。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126/science.aav9051

  冷冻鱼中发现演化性适应基因

  研究人员在几十年前的冷冻鱼中发现了在人类世中对人类活动做出快速演化性适应的基因根源。研究人员说,类似的特征(至少在他们所研究的鱼中)可通过高度趋异的基因途径而产生。

  Christian Jorgensen和Katja Enberg在一则相关的《视角》文章中写道:“有趣的是,在某个群体中强力增加的基因却在另一群体中没有变化。这种情况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从基因角度上说,有多种通往罗马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所诱发的环境改变产生了强大的选择压力,导致许多物种发生快速且明显的演化性改变。例如,全球渔业活动所引发的选择性压力导致许多商业捕捞物种的生长速度和繁殖时间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通常会发生于区区几个世代内。

  然而,人们对令这类快速性适应成为可能的基础遗传学仍然知之甚少。声称能预测演化性改变的观点有两种;其中一种观点提出,某个物种的DNA是通过长久的细致演化补缀而产生的,而另外一种观点提出,某个物种如今基于遗传的特征可能受到数百个基因共同影响。

  Nina Therkildsen和同事重新审查了一个近20年之久的研究,后者模拟了在数个世代中对数千种小型大西洋银边鱼进行密集捕捞并发现其整体生长速度发生明显的演化性改变。Therkildsen等人对自那以后冷冻的实验用银边鱼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对与鱼的体型大小改变相关的基因组变化进行了追踪。

  结果显示,所观察到的银边鱼体型的快速衰减是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多基因机制产生的。作者在数百个与野生环境中生长变化有关的无关联基因内观察到了许多小型的平行性改变。然而,其他的实验证明,在大块的紧密关联的基因中有大的改变,后者可在某些基因组位点导致重大变化。

  在一则相关的《视角》文章中,Christian Jorgensen和Katja Enberg就这一发现如何与这两种声称能预测演化性改变的观点相符进行了解释。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126/science.aaw7271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 银河系拥有S形“身材”
  • 31光年外可能存在一个宜居星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