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和而不同 追求卓越

2018-10-15 中国科学报
【字体:

语音播报

  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时刻。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研发投入增长,科技改革日渐深入,科技创新渐入佳境,这是科技的又一个春天。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是自动化人无可推卸的责任。

  在新形势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像一列高速前行的“复兴号”,创新体制机制,科技成果频出,走进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新一代机器人装备助力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互联制造解决方案带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突破光电核心技术推动国防科技发展。沈阳自动化所一直站在国家需求的最前线。

  2018年,沈阳自动化所走过了辉煌的第一个甲子。60年来,沈阳自动化所开拓进取、追求卓越,走出了一条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的思想贯穿始终,研究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传承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的精神,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同众多科研机构一道为中国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不同”体现在时代变迁中的与时俱进,对研究所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1961年,沈阳自动化所设立了生产过程自动化、自动化技术与工具、远动技术三个研究室。艰苦的环境没有能够阻挡科技人员献身科研的步伐,在那个年代,浸心科研显得弥足珍贵。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沈阳自动化所1200可逆冷轧机数字式准确停车装置、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等15项科技成果获得大会奖励。那时的“不同”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风骨,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下,沈阳自动化所以国家需求为第一要务,始终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科技力量为己任。

  1980年,沈阳自动化所提出要将自动化领域的科研工作向新的前沿阵地转移,把研究方向调整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信息系统与控制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以蒋新松为代表的自动化领域探索者,提出开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并先后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为代表的新一代工业自动化技术研究,为国家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和信息化转型作出了贡献。彼时的“不同”是高瞻远瞩的眼光,是铁杵成针的坚韧。让中国自动化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是沈阳自动化所不变的追求。1999年以后,沈阳自动化所逐步将研究方向凝练为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光电信息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曾将机器人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并提出“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早在2000年,沈阳自动化所就意识到机器人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成立了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机器人龙头企业。

  沈阳自动化所率先开展了以现场总线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全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的研究,为中国自动化仪表企业解决了产品升级没有核心技术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工业无线技术的突破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不仅取得了国际话语权和竞争优势,也为建立中国自主的工业无线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支撑广域海洋观测、全海深海洋科学前沿研究,满足覆盖广阔海域的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研究所全面布局水下机器人向更深、更远、更快方向发展,形成了谱系化的水下机器人系统。“蛟龙”“海翼”“海斗”“潜龙”等海洋装备成为我国亮丽的海洋名片,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光电信息方向,研究所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复杂条件下的光电探测等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研制的各类型号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大量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形成了研究—开发—制造一体的创新格局。

  此时的“不同”是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是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塑造了沈阳自动化所独有的气质。沈自人心底的那抹红色从未褪去,“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豪情从未改变。

  多年来,沈阳自动化所都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从199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到2014年首批成为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四类机构建设单位,建设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研究院紧跟时代步伐,以践行“四个率先”为宗旨,精准施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了创新生态。打造分类协同模式,集聚多方优质创新资源,院内凝聚合力、强化优势,院外拓展合作、开放协同,促成“科研—产业—行业—地方”协同发展;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构建全链条创新布局;设立“前沿交叉创新特区”,增强创新支撑能力。推进与中航工业、航天科工、特变电工、中广核为代表的重点行业龙头的深度合作,促进与行业协同创新,建立行业联合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形成技术需求、应用、转化的重要支撑。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借力产业平台,与行业龙头——新松机器人公司共同推动新产品研制,实现与产业公司的协同发展。创新研究院助力东北振兴,成为了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点内容。

  目前,沈阳自动化所已经成为机器人领域国家级平台最集中的单位,包括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辽宁)、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沈阳)、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秘书处、先进机器人学与机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平台。全链条创新布局,“科学研究、工程应用、评估检测、标准制定”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源头技术创新、行业技术支撑、市场规范指导作用凸显。

  中国正值最好的发展时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新时代赋予了科技新的定义,赋予了创新新的使命。新一代沈自人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为了未来的卓越,需要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技术上面向人机共融、海洋与空间重大装备、泛在信息化智能制造系统等领域,多元共融、追求尖端;为了未来的卓越,也需要我们在体制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扩散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了未来的卓越,需要我们以实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将沈阳自动化所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

  在支持科技创新中追求卓越,在服务国家需求中奉献自我!(作者:于海斌,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8-10-15 第8版 专题)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