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光明日报】我科学家发现星团中的“寄生星族”

为星团研究打开全新窗口

2016-01-29 光明日报 齐芳
【字体:

语音播报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领导的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了星团中的“寄生星族”,在恒星星族的形成模式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果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李程远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他介绍,几乎所有恒星都是在星团中形成的,但恒星是如何“诞生”的却始终是个谜。科学家们推测,在星团诞生的最初几千万年才能形成恒星,之后,星团就丧失了“生育能力”,直到第一代恒星“爆炸”之后,才会形成第二代恒星,“也就是说,恒星的形成是星团内部物质的循环”。

  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提高,科学家们发现,银河系的球状星团普遍包含两个或更多个恒星星族,这使得天文学家们对原有理论产生怀疑。但遗憾的是,银河系中的球状星团都非常年老,漫长的演化过程让这些多重星族失去了形成初期的动力学特征,科学家们始终无法得到有力的观测证据和理论诠释。

  邓李才、李程远和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教授何锐思(Richard de Grijs),将目光聚焦到更为年轻的大质量星团。他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计划,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开展了历时一年的仔细研究。

  李程远说:“2014年冬天,我在分析银河系外星团NGC1783的数据时,发现了两支年龄几乎一样的恒星星族。它们属于同一个分支的恒星,就像是在过去的一瞬间突然形成的。我立刻意识到,我们大概发现中年星团中的第二代恒星了。”

  何锐思说:“我们提出了很多传统框架下的模型,但最终都被一一排除了。”通过动力学分析,科学家认为,这些新的恒星实际上是星团从外部吸收形成的。该团队最终推断:星团中年轻的恒星星族并不是一代恒星的“后代”,很可能是外来物质的产物,“就像是寄生在星团中的新成员”。

  《自然》杂志的审稿专家评价说:“这一工作为星团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6-01-29 08版)

打印 责任编辑:麻晓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