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吹响青年“集结号”

2015-02-16 中国科学报 王晨绯
【字体:

语音播报

青年科学家小组成员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供图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满园芬芳、旖旎无限,这些年轻的追梦人在浪漫的葫芦岛相聚一堂,用他们年轻血液为生态学的研究注入了蓬勃生机。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四个青年科学家小组研究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访了青年科学家小组部分成员,充分感受到了年轻的心在科研碰撞中迸发的活力。

  让青年人集结

  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若干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青年科学家小组”的字眼首次呈现。《办法》中有这样一段话:“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造就一批有较高水平和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形成一批团结协作、作风过硬的科技团队。”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十二五”期间拟成立2~3个青年科学家小组,青年科学家小组由3名左右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自由组合而成,研究方向必须符合版纳植物园“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培育的学科方向以及急需学科方向,对于批准成立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给予科研启动经费100万元。

  2012年5月,“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组”和“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研究组”成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第一批青年科学家小组。2014年6月,“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模拟研究组”和“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成为第二批青年科学家小组。

  让青年人去创新

  “我们以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以云南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树木年代学、树木生理生态学、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技术开展研究,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范泽鑫在组会上向记者介绍到。

  作为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组的组长,范泽鑫今年35岁。这位云南小伙子的研究兴趣是气候变化、树木年代学、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功能性状。组内其他三位青年人分别是35岁的林华、32岁的付培立以及32岁的施蕾蕾。

  林华主要从能量耗散的角度研究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对局域气候的影响;付培立的研究着重从个体水平研究植物生理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施蕾蕾从景观尺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范泽鑫从树轮方面研究历史气候的变化。“我们调研考察的足迹遍布云南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地区,结合历史气候和现代气候,并和遥感结合,多尺度多角度研究气候变化的状况和气候与植物间的相互影响。”范泽鑫说。每周四下午,四位青年人都聚在一起畅谈科研、交流思想,并和学生一起研读文献,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地处偏远,范泽鑫常常鼓励组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综合百家之长,开阔视野。版纳的温润气候,芬芳绚烂为这里年轻人的科研也罩上了一层浪漫色彩,他们常常自掏腰包在江边的烧烤摊谈理想、谈人生;偶尔躺在星空下,蹦出许多奇思妙想。

  从名字来看,“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研究组”的研究内容一目了然,在西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森林里,以权锐昌为首的青年科学家们结合行为生态学和营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动物行为及其影响因子,探讨动物取食与果实/种子特征进化以及种子散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他们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对环境变化(如森林片段化等)响应的相关研究,探讨环境变化对种子散布的影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干预措施。

  “我们主要依托版纳站和哀牢山站,研究生态系统的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进行响应和适应。”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模拟研究组谭正洪博士说。谭正洪用“一粒沙里看到一个世界”来比喻他们从事的研究工作,“我们终极目标,想从一片叶子看到一片森林,一个生态系统怎么运行。”他同时坦言这里会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怎么做尺度扩展。

  他自称是个理想主义的人,希望年老的时候,可以很自豪地对学生讲出他做出很有意义的东西。

  他的合作伙伴廖志勇从事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多年,和谭正洪兴趣比较接近,两个年轻人在一番“吹牛”之后,决定一起干点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打算将橡胶林和原始雨林两个生态系统作一个比较。”廖志勇说,他们踌躇满志。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满园芬芳、旖旎无限,这些年轻的追梦人在浪漫的葫芦岛相聚一堂,用他们年轻的血液为生态学的研究注入了蓬勃生机。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5-02-16 第7版 学人)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