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征文
西部之光——西部人才的摇篮
赵广举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11-02 来源: 【字号: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潜力较大,但人才相对匮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上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民族团结和稳定,而且对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才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科技人才作为21世纪科学技术创新的载体,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科学院历来十分重视西部地区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自1996年始,就从开发西部、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一基本方针,提出了旨在培养西部地区学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 

  一、造福西部的人才计划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区域“人才+项目”的叠加计划,其目的是稳定和培养扎根西部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促进他们解决西部经济建设、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之光”人才项目,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默默为西部大地培养人才的“小计划”成为受各界人士关注的重要人才培养计划。“西部之光”的受益者已经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西部之光”计划已累计资助青年科技骨干2000余人次,累计投入经费达4亿多元。目前该计划资助范围已覆盖贵州、云南、广西、四川、西藏、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市及自治区。 

  随着中国科学院专项投入经费的不断增加,“西部之光”计划得到了发展,政策也不断完善。该项目从只资助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到设立地方在职博士生资助计划,资助地方院校、科研机构优秀人才到中科院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从只有单一标准的项目经费支持,到设立博士项目、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分层次支持;从只资助西部学者,到推出“联合学者”项目,引导和激励东部人才到西部开展工作,参与西部的科技工作和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的发展建设等,其计划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二、项目与人才培养结合,推动西部发展 

  “西部之光”人才计划以服务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生态以及社会发展宗旨,培养人才为目标。通过具体科研项目的支持和人才建设,使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锻炼,成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西部之光”计划,从实施之初就强调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有机结合。在立项评审和终期评估中,突出区域特点,结合当地需求;对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项目和人才给予优先、重点支持。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灾害防治、工程技术难题攻关和育种增产及城镇规划、政策咨询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西部地区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为当地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科学院与地方及企业的密切合作。 

  “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已成为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肯定。中国科学院通过建立院地合作模式,鼓励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参与到该计划的实施中来,对促进“西部之光”计划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科技英才,同时也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全面振兴、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受益与感谢 

  2011年,作为一名刚从大学毕业的博士,来到西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算是机缘巧合。学生时代结束与研究所工作的角色转换使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与未来面临的挑战。进入研究所,申请项目、明确研究方向,取得研究成果是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基本指责。在刚刚入岗的一段时间,作为青年科技人员的我还不熟悉项目申请、执行、成果提升、结题验收等流程。“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培养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计划,成为我申请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在研究所前辈的引导与带领下,我开始了有针对性的野外考察、明确立题方向,并准备项目申请的材料,很幸运的是我获得了当年的“西部之光”一般项目,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激励我在西部地区开展工作。 

  从开始的立项到项目验收,我始终铭记着分院专家提出的“如何落足于西部地区,如何满足国家或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开展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在该项目的支持下,我通过与前辈交流、开展野外实验,不断探索,对研究区域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在该项目的研究基础上我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自然基金申请成功是对我前期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从事“西部之光”培养计划的肯定。该项目的开展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不断发展的基石。因此,作为“西部之光”的受益者,我深深的感谢该计划的培养。 

  “西部之光”计划项目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的培养我国西部地区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肩负着为我国科技、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进步做出前瞻性创新贡献的重大责任。中国科学院将充分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战略,认真组织和实施“西部之光”计划,为西部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赵广举个人简介

  赵广举,男,汉族,1980年4月生,中共党员,德国基尔大学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自2011年至今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一直从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生态水文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先后赴美国、德国、奥地利等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并开展项目合作,担任多个中英文杂志的审稿人,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赵广举曾先后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第四届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业务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为科技事业拼搏奉献和团结进取的精神,是一名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锻炼和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参与中国科学院重要部署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针对黄土高原侵蚀环境演变,黄河水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揭示了流域水利水保措施是黄河泥沙锐减的主要原因,阐明工农业用水,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及气候变化导致黄河径流量急剧减少,同时发现大型水利工程与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引起水沙输移机制发生突变。研究紧密结合我国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黄河健康维持等国家生态建设需求,在黄河水沙变化趋势和规律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取得一些创新性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有利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修复,对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气候变化适应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目前在流域生态水文、水沙变化、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先后在Journal of Hydrology, Geomorphology, Hydrological Processes,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于2013年发表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与黄河水沙响应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文引用率达150余次,被ESI收录为高被引论文的前1%。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