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征文
“西部之光”照耀云花欣荣发展
胡 虹
发布时间:2016-10-27 来源: 【字号:  

  云南具有丰富独特的野生花卉种类,许多珍稀奇特的观赏植物资源都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兰科植物是其中最为知名的观赏花卉,其颜色艳丽,花形奇特,在园艺界备受推崇。但由于兰花的繁育和人工栽培存在一定困难,从原生地采集野生资源逐渐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兰科植物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加强引种驯化研究,以促进其保护和开发已经是植物和园艺学界的广泛共识。

  随着中央"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胡虹课题组以承担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解决兰科植物的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等应用基础问题上,杓兰亚科(Cypripedioideae)植物是该课题组重点关注的研究类群。经过十余年的工作积累,已对该亚科中的杓兰属(Cypripedium)和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有了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较系统地完成了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品种选育、种子萌发及组织培养、生理生态学特性、与共生菌根的关系及开花生理等多个方面相关研究,主要的科学发现有:(1)兜兰属和杓兰属植物具有明显分异的环境需求和适应策略。与杓兰属相比,兜兰属植物对光强和氮的需求更低、耐旱性更强,但对零上低温更敏感,资源利用策略更保守。两属植物的叶片功能性状及生理行为受系统发育和环境的共同影响;(2)杓兰亚科植物与共生真菌关系中存在 "优势共生真菌"。该亚科植物的菌根真菌为胶膜菌科真菌,专一性强。每种兜兰或杓兰都有1种或2种优势菌根菌,同一生境中的不同杓兰或兜兰会有相同的菌根菌,但优势菌不同。植物决定了优势菌的种类,环境的影响次之。一些分离到的共生真菌能促进幼苗的矿质营养吸收和生长;(3)兜兰属和杓兰属植物为适应不同生境形成了各异的花芽发育规律。黄花杓兰成年植株由芽形成到开花需2年,第1年6-7月产生的小芽要到第3年5-6月才能开花。杏黄兜兰由芽形成到开花仅需10个月,5月产生的小芽于次年3-4月开花;(4)兜兰属和杓兰属植物均存在繁殖阈值和繁殖补偿,种子萌发具有窗口期。以上研究成果阐释了中国杓兰亚科植物的生态适应和繁殖生物学表现以及影响这些表现的生物、非生物因素,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有科学研究为基础,课题组在兰花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专类种质资源圃,收集了各类兰科植物百余种,并通过人工杂交选育,登记注册兜兰新品种5个、铁皮石斛新品种1个,获得授权专利 7项。在掌握多种兜兰种子无菌萌发技术及石斛的人工栽培技术之后,课题组不断优化栽培基质和种植技术,开展了规模化栽培中试,在云南普洱建立了兜兰和石斛的选育及种植实验基地。2016年1月,基地成功通过了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成为云南省为数不多的几家有机铁皮石斛的生产基地,所形成的关键技术将为铁皮石斛的有机种植提供技术示范和支撑。此外,在花发育及开花生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兜兰的花期调控技术,杏黄兜兰(金童)、硬叶兜兰(玉女)等品种已实现春节、元旦批量开花,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生产与销售模式,即种苗栽培(普洱)–花芽诱导–消费地开花或者电商销售。在课题的推动下,兜兰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云南特色花卉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兜兰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成果获2016年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暨招商大会“优秀成果奖”。 2015年,胡虹研究员与张石宝研究员撰写了《云南花卉产业结构转型中的科技引领问题》咨询报告,得到了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陈豪、省委副书记钟勉、副省长张祖林4位云南省主要领导的批示,同年11月钟勉副书记到昆明植物所调研,云南省科技厅和农业厅也分别召开专题座谈会调研,相关研发成果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动态》杂志和云南电视台《云南新闻联播》栏目的专题报道。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切实贯彻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极大的提高了西部地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情,胡虹课题组有幸成为首批受益者。1998年,昆明植物研究所以 “西部之光”成果为主要技术背景,将滇东南野生花卉资源开发中相应的组培、脱病毒等专有技术以57万元转让给了云南云投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该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花卉行业第一家,昆明植物所拥有该公司8%的股份,折合当时市值约2亿元,实现了国有无形资产的有效增值。为此研究所给予胡虹研究员及团队“产业化突出贡献奖”,并一次性奖励奖金500万元,其中50万元(税前)以现金形式奖励全体贡献人,450万元以项目经费形式支持团队的后续科研工作。这一合作探索不仅使企业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得到蓬勃发展,也使研究所和课题组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个典型成功范例。在此经验指导下,课题组又与云南远益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云南格桑花卉有限责任公司、黔西南州绿缘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特色花卉产业化研发,有力地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发展。自此,课题组迅速迈入了云南花卉产业技术领域的先头部队行列,成为了云南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和品种选育方面的一只重要生力军。

  胡虹:女,1959年8月出生,汉族,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学,1995年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态。1996年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项目为“云南省室内观赏植物野生资源产业化开发关键生物技术研究”,因项目完成情况优秀又于1999年获得后续资助。共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具体为:(1)横断山区杓兰属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30270151),起止时间为2003-2005年;(2)横断山区杓兰属植物的繁殖生态学研究(30470182),起止时间为2005-2007年;(3)兜兰属和杓兰属植物的叶片性状分异及生态适应意义(30770225),起止时间为2008-2010年;(4)高山花卉中甸角蒿与黄花杓兰的引种驯化差异(30870239),起止时间为2009-2011年;(5)高山常绿杜鹃冬季光合作用的维持及其与水力结构的关系(31670343),起止时间为2017-2020年。现任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副理事长。2002年和2007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2010年获得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发表重要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7项、登记新品种7个。培养硕士研究生17人,博士研究生8人,博士后2人。

(责任编辑:麻晓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