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新闻网】中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将向西行
发布时间:2016-12-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张素 【字号:  

  已有20年历史的中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迎来全球化机遇。记者从12月12日在兰州举行的座谈会上获悉,这项计划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招生”。

  科研“播种”

  “西部之光”原本是为破除西部地区科技人才“瓶颈”而生。1996—2002年,中国科学院每年拨出2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优秀人才+应用项目”的模式支持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扎根西部,这项计划持续至今。

  46岁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课题组组长李文建,1997年入选“西部之光”。他的工作是采用重离子束辐照技术,改良小麦品种。拿着“西部之光”带来的20万元经费,他的团队培育出“陇辐2号”,在推广初期就新增产值400多万元。

  李文建说,相对于基础研究,当时他所在的研究室被称为“绿叶”。而面向应用恰是入选“西部之光”的条件,他也由此走出一条“另类”科研道路,成为新的“红花”。

  过去20年间,像李文建这样有2600名科技工作者受益于这台科研“播种机”。他们聚焦地方需求,取得大量创新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437亿元。

  “光能”传递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司建华,2010年入选“西部之光”。而他在2002年就已接触到这抹“光”:跟随导师进行“集雨高效农业试验示范”研究。

  “我先是参加了别人的‘西部之光’项目,然后自己也承担项目,再后来我的学生也不断入选。”司建华将这个过程形容为“光能传递”,即助推入选者个人成长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体科技队伍建设。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形容是“星火燎原”。他说,“西部之光”的经费支持力度不算大,贵在培养出良好氛围,特别让那些刚从校门走出的年轻人得到名与利,坚持各自的研究方向。

  据介绍,“西部之光”累计培养支持地方人才近400人,目前活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大多受惠于此,这也成为区域人才工作的品牌。

  “光”向西行

  走过20年的“西部之光”站在一个新的时代路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深入推进。“在这项战略中,我们这些西部地区成为‘东部’。”王涛说,他们将继承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科研力量支援西部的做法,继续向西,“通过‘西部之光’,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赵卫告诉中新网记者,未来不仅将围绕“一带一路”战略遴选人员,还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招聘人才,将“西部之光”打造为全球计划。

  其实在“光”之前,这些地处“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的科研院所已先行一步。比如,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把高科技创新创业模式推向“一带一路”,面向中亚国家建立“中科创星孵化器”分支机构。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