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家风故事

合肥研究院 张建平:家国情怀 代代相传

合肥研究院 张建平


发布时间:2020-11-30来源: 【字号:

  何怡贞研究员,生前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所工作,被称为中国科技界“何氏三姐妹”中的大姐,两个妹妹分别是中科院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和植物学家何泽瑛研究员。

  何怡贞说,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她的父亲和外祖母,一位是革命志士,一位是晚清奇女。

  (一)

  1995年,为迎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媒体正在寻找这样的新闻人物 —— 85岁,知识女性,至今还工作在第一线。镜头跟上了一位华发矍铄的老人,她就是工作于科学岛固体物理所的何怡贞研究员。回忆家世,提起先人,何怡贞捧出了一张6寸的照片:一身戎装,英姿勃发,那就是父亲何澄先生。

  1910年11月14日,何怡贞出身于“五世翰林”的名门望族,何怡贞的父亲何澄青年时代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参加了同盟会,成为“铁血丈夫团”的成员。1911年他受孙中山派遣,投身于辛亥革命,1912年举家迁往苏州。

  何怡贞的外祖父是光绪年间“苏州三大才子”之一,外祖母谢长达堪称“晚清奇女子”,近代著名女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她愤国事日非,悯女界沉沦,召集同志募得捐款一千多元,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命名为“振华”,并出任校长。她力主男女平等,组织“放足会”,成立“公益团”,颇见外祖母之才量!何怡贞的母亲王季山,是谢长达之女。何澄与王季山共育有八个子女,他们以务实爱国为家教,何澄经常说:“若想中国人不受外国欺负,必须把外国的强项学到手,我就是倾尽家资也要送你们出去。”八个孩子不分男女,皆鼓励出国留学,报效国家。

  何怡贞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她的启蒙教育起步于外祖母的“振华”学校,16岁又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攻读了当年女性很少选择的物理学。毕业以后,21岁的何怡贞漂洋过海去美国留学,1937年在密歇根大学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稀土元素的原子光谱研究中,钇的光谱线从可见光到紫外线就是她最早标定发表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回到了祖国,在燕京大学教书,与葛庭燧相识结为伉俪,葛庭燧就是日后蜚声国际的金属物理学家、“葛氏扭摆”的发明人。1941年,他们同赴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生育了一双儿女,过着紧张而又充实的生活。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他们辗转万里第一批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用满腔的赤子之情报效年轻的共和国。

  (二)

  何怡贞为新中国的光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12月她就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培养了国内急需的光谱学人才。1952年葛庭燧何怡贞又去东北参与创建了沈阳金属物理研究所,她把丰富的光谱知识应用于当时钢铁工业急需的合金钢与炉渣的分析,填补了光谱分析的空白。1980年他们来到合肥科学岛,又创建了固体物理研究所,何怡贞领导的研究室在国际上首先测定了金属玻璃与晶化有关的内耗峰和晶化的内耗行为,并发现了与金属玻璃转变相关的新型内耗峰。她与合作者的一系列出色成果,于1988年荣获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1990年,何怡贞迎来了八十华诞,她桃李满天下,最得意的五位学生“五条光谱线”分别从上海、沈阳、南京来向恩师祝贺生日,她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欣慰。我们与何先生合影时,她就穿着有30几个年头的风衣,那么的朴素淡然,她秉承了家族风范 —— 多做利民利国的事,多关心周围的人。人们都知道,她的父亲何澄先生博学多闻,对古文物精于鉴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一己之财力,保护了苏州的江南名园网狮园,还有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近年又在老宅挖得一罐精美印章72枚,均由子女捐献给了国家,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

  固体所为何怡贞先生八十寿诞编纂了一本书《何怡贞选集》,扉页上,有中科院钱临照院士赠写的一首诗:“光谱晶体非晶态,驰骋期间六十载。建功立业在邦国,谁云巾帼让须眉”,就是对这位女科学家的由衷赞美!

(责任编辑:侯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