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特大地震发生后,人们通过各种媒体看到了海啸巨浪瞬间吞没大片良田、房舍的惊人场面,也看到了办公楼内人都站不住的巨大摇晃中当地记者坚持工作的情景,看到了东京街头基本有序的场景……地质学家、原上海地震局局长火恩杰研究员曾多次到日本考察防灾减灾,近日他对记者谈了自己多年的思考心得。
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上,全球80%的地震集中于此,因而频繁遭受地震之害,早期的日本人把地球比作经常翻身的鲶鱼。火恩杰说,这也使得日本人格外重视应对地震灾害。日本传统的建筑物大多是低矮的木结构房子,早年一些房子下面甚至装有轮子。近现代以来,日本人对地震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主要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地震研究所;国土之上的地震监测点很密。而且,地震发生时日本人表现出特有的处惊不变的能耐。
这当然与日本人经历的大小地震多有关,但火恩杰指出,科学教育对此功不可没:百姓对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越不会慌乱;当大家通过接受科学教育,知道自己城市的地质构造特点,是否处在断层带上,地震是怎么回事,临震时应该怎么应对和自救,就能大大减少伤亡。
上海处在欧亚板块的东翼,距板块前缘约有900公里之遥,因此我们并不处在板块前缘,上海也不在板内地震带上;虽然我们有时会感受到台湾海峡、西面、北面的地震,但实际影响不大,不必恐慌——但有多少上海人知道这些?
不必要的恐惧会带来不必要的伤亡。火恩杰以上海曾经经历的两次有感地震举例:“1984年,6.2级南黄海地震波及上海,上海有感,结果有学生惊慌跳楼逃生,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12年后的1996年,在南黄海附近发生6.1级地震,上海也有感,但没有出现上一次的情况。这说明其间的12年里地震及防震知识科普有一定效果。”
不过,火恩杰犹感不足,他建议在地震科普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不要“谈震色变”。有段时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地震科普应该安排在某次地震发生后,风平浪静时谈防震容易引起人们恐慌。火恩杰觉得这种想法未免过虑,应该改变。他还建议,针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科普,不能只讲防灾自救知识,而要结合讲解本地的地质状况、建筑防震措施等等。有“深度”的科普往往更有吸引力、说服力。
他介绍说,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后,上海地震局牵头组织了对上海地区地质构造、断层分布及其活动性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对上海的构造断层有了更多的认识,研究的触角甚至延伸到了海洋。但这个工作后来没有做下去,火恩杰深感遗憾,希望能重新启动。
现在国内大中城市都有了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上海的建筑物都按7度设防,重要建筑物按8度设防,这也是科学调研的结果。火恩杰说,如果能认真按照这个标准做,建筑设计、施工、质量监管都把好关,上海建筑物的安全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