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征文
断粮,没有断炊!
——记述天文卫星任务调整后“微波遥感”课题的奋斗历程
发布时间:2018-10-25 来源: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郑斌强 【字号:  

  1984年,空间中心承担的天文卫星、资源卫星研制任务调整后,我们研究室迎来了一段最艰难的日子。

  改革开放后,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两星一站”(天文卫星、资源卫星、资源卫星地面站)由中科院空间中心负责研制。从1980年起,我们研究室的主要任务就是研制“天文卫星”的遥测、遥控及记录设备,研究经费从“天文卫星”项目下拨。全室科研人员经几年奋战,至1983年底,遥测、遥控初样机已完成。此期间,我们研究室还有另一项“微波遥感”的预研任务,这任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原中科院“581组”成员、时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兼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钱骥先生(1999年9月18日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对我们研究室倡议立项的,由研究室主任姜景山负责组织运作。这项预研课题的研制经费,也由“天文卫星”经费支持!

  两星任务的调整,使空间中心一时陷入困境:大部份科研人员课题没了,科研经费也没了。承担“两星任务”的科研人员必须转岗,我们研究室就在其中。从“581组”时期起,我们研究室就是从事箭载遥测设备、火箭的轨道测量(雷达定位)研制任务的,在七机部五院505所那十年,更是从事多项卫星电子设备预研和实践2号科学卫星的星载遥控设备研制。这些都是卫星基本系统的高端技术,研究室的科研能力在当时国内同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在没有课题,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陈祖源同志带领原遥控设备组的同志们,很快与总参气象局科研处取得联系,承接了多项科研任务。第一项是为“702气象雷达”研发的天线放大器,该项成果改善了总参气象局下属的数十部702雷达接收机的灵敏度,成倍地提高了雷达的作用距离。此后又承担总参气象局的测风气球的多项设备研制,从此承担总参气象局的科研任务长达二十年。研究室的另一部分科研人员参加到“探空火箭”课题方面的工作。

  “微波遥感”课题经历了最不寻常的十年里程。科研经费没有了,是否终止课题研究?我们记起钱骥先生重病时对我们的嘱托和期盼:“无论环境如何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一定会有好的前景”。断粮,不能断炊,课题必须继续!若一旦中断,“微波遥感”在空间中心就再无发展的希望。我们必须争取别的科研项目的经费来“养活”“微波遥感”课题,这是坚持的唯一出路。

  因为“两星”任务的调整,科研人员倒容易补充了。“微波遥感”预研从1、2人一下子发展为7、8人的课题组。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我们必须同时进行多个课题的研发工作,一天工作三个单元(上午、下午和晚上),10多个小时已成为常态。由姜景山同志组织和对外协调,在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我们先后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如下课题:

  武汉物理所原子钟课题频率源的主要部件“微波高次倍频器”;

  长春地理所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地理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传输系统”;

  水利部遥感所的“黄河水位测量系统”;

  湖南省遥感所的“洞庭湖区域水位采集及实时传输系统;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青岛)承担的某海洋浮标中的“数据测量和传输系统”;

  航空部520厂的航空降落伞模拟人数据测量及传输系统;

  ……

  在这些横向项目的经费支持下,1985年,我们终于研制出“S波段陆基雷达散射计”样机,免费提供给多个兄弟科研单位试用,征集应用意见。在此成果的基础上,1986年姜景山同志带领课题组进入国家“七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75-73”项“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承担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的课题“S波段机载雷达散射计”的研制任务。

  “高空遥感实用系统”,是装载在从美国引进的两架奖状-2飞机上,飞机适航高度12000米,巡航速度720公里/小时。装载在机上的遥感器载荷,都应按该飞机性能设计,课题难度很大。除硬件系统设计、研制外,有许多关键性的理论问题需在前期或同时研究,如散射信息的提取方法,计算散射系数的数学模型,数据处理方程和内校准方程的建立,以及外校准方法等。设计中,我们还有一个大胆的跨越,就是在测量中实现了数据实时处理,而不是把数据记录下来返航后再在计算机上处理。因为奖状-2飞行高度高,巡航速度快,测量的数据量很大,散射系数实时处理的关键技术是在散射计上设计高速计算组件和相应的软件程序。八十年代中叶,PC机还刚问世,价格很高,而且体积、重量、可靠性等都不能满足机载要求。在查阅了不少技术文献后,我们决定用“320C25”自己设计。320C25是美国当时最新的信号处理芯片,并且还列在对华禁运物资之内!

  八十年代后期,“微波遥感”课题又开启了另一遥感器“雷达高度计”的研制里程。

  1991年12月,“75-73”项“高空遥感实用系统”子项目课题——“S波段机载雷达散射计”通过中国科学院的鉴定和验收。在1992年9月神舟号飞船立项时,使我们有能力承担神舟4号飞船的主载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研制任务。我们最终登上从太空对地观测的遥感平台。

  今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波遥感部”已是一支拥有一百多科研人员的团队!

 

(责任编辑:程博)
关闭页面
© 1996 - 2018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