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苑先锋
大连化物所党支部:急国家之所急 研国家之所需
发布时间:2012-10-26 来源:中国科学报 孙爱民 【字号:  

位于黄海之滨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近年来在清洁能源、资源环境、生物技术、国防安全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当《中国科学报》记者与大连化物所的师生交谈时,从研究室的党支部书记,到优秀共产党员,从做党务工作20多年的党务主管,到研究所里的研究生党员,“以科研为核心,满足祖国发展需要”是所有受访者反复提到的话语。

“一切围绕科研转”

党建活动与科研工作有什么联系?

“党建工作瞄准的是软环境与软氛围,是凝聚人心、凝聚思想的,是为科研工作稳定队伍的。”大连化物所的党务主管孟庆禄这样回答。

从1985年开始接触党务工作,到今天,即将退休的孟庆禄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7年。谈到从事党务工作的感触时,孟庆禄告诉记者:“心态要放平,我们的工作很辛苦,但不是中心工作。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围绕着科研工作。”

“围绕着科研工作”,这是孟庆禄的工作原则,也是大连化物所党支部的工作方向。

大连化物所的化学激光团队是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

近年来,大连化物所化学激光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连续两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试验场临时党组织的工作。”孟庆禄说。

据了解,该团队的试验场都是在戈壁滩上,“昼夜温差大,条件非常艰苦”。“在试验场工作时,几个月没有娱乐没有消遣,住的是建筑工地工人们住的简易房。”孟庆禄说。

就在队员们因长时间“白天热得吃不下饭,晚上又被老式空调吵得睡不好觉”而烦躁、郁闷时,临时党组织发挥了作用。为释放团队成员的思乡情与烦躁感,临时党组织每隔一段时间便组织团队成员到附近的城镇聚餐。

聚餐过后,便组织工作人员在戈壁滩上“暴走”。“暴走”的同时,党员们互相交流学习与研究心得。每次聚餐与“暴走”后,队员们总能够放松心情,全力投入到科研之中。

就这样,不用开大会、做思想工作,临时党组织便起到了凝聚人心、稳定人心的作用,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具有组织相对封闭、党员文化素质高的特点,所以我们多组织一些户外活动,让大家走出去,与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形成一个互补。”第十八研究室党支部书记薛兴亚告诉记者。

“我们在搞户外活动的同时,始终围绕我们核心的科研工作,注意活动的学术性与专业性。”薛兴亚说。

“勇挑重担,奋力攻关”

中科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沙国河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是与“变”联系在一起的。

从“水煤气合成石油”转到“高能燃料”(即火箭推进剂),从“激波管化学动力学”到“微波吸收材料”,从“化学激光、激光化学”到“分子反应动力学”。

“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当国家任务随形势而不断变更时,沙国河的研究方向也随之经常调整,而这也是他所在的大连化物所研究选择重心的主要原则。

“大连化物所有一个优良传统,在各个年代、在国家急需的时候,大连化物所都能作出国家需要的科研成果。”孟庆禄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航空煤油依赖进口,后来由于西方国家封锁,航空煤油进口的渠道被封死。大连化物所承担了航空煤油的研究任务,很快便有了成果。“空军用上了国产的航空煤油,增强了保卫国家领空的能力。”

像这样“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的科研项目还有许多。今年,为了传承“勇挑重担,奋力攻关”的优良传统,大连化物所党委组织了“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主题活动,组织离退休职工、老科学家撰写该所取得的满足国家需要的科研成果,记录该所历史上重要科研成果的研发过程。

党建活动求新求变

近年来,大连化物所党支部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组织为科研服务的能力。创新党建活动竞赛是该所的亮点。在2011年的创新党建活动竞赛评选中,25个基层党支部中的14个被评为优秀。

该所生物技术部300多名师生中党员就有100多人,十多个研究组组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很活跃,但是几乎没有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生物技术部党支部发起“青年学术报告交流”活动,受到青年科技工作者与研究生的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交流活动,实现了研究组之间的学术交叉与交流。

“学术活动本不应该是党支部的事,学术活动也不是党的活动,但这确是为科研服务的经典活动。”孟庆禄介绍说,“党支部的创新不只是局限于纯党内的,不只是学习学习文件、讨论讨论理论。”

除了上述活动外,“身边优秀党员”演讲比赛、“支部筑堡垒,党员做旗帜”主题实践等富有新意的活动也先后在大连化物所党员中开展。

正是这些创新活动与辐射全体研究所成员的党建活动,凝聚了大连化物所的创新力与艰苦奋斗的创造力,使得大连化物所党委成为该所全面发展的创新动力源。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2-10-26 A1 要闻)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