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十八大代表风采
邵芸:欣慰能为国家尽绵薄之力
发布时间:2012-10-30 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卉 【字号:  

邵芸

在获得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时,邵芸心情“很激动,同时又有些忐忑不安”,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还远远不够。

现在的邵芸,则感受到更多的责任和动力——她当选了十八大代表。

邵芸,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院(筹)研究员,中科院原遥感应用研究所微波遥感研究室主任,她的另一个身份是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作为科学家,她在科学上持续不断地作出很多成绩,同时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等公益活动。她曾经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火炬手,作为党委委员,对遥感所党务工作也尽职尽责。”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遥感所党办主任发强对邵芸如此评价。

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作为女性科学家,在回顾过去的一些工作时,邵芸更为感性:“我至今难忘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的遥感图像上到处可见房屋倒塌的景象,巨型滑坡吞噬了一座座村镇,甚至能看到斑斑血迹,那悲惨的画面让我深受震撼。”

从地震后的第二天凌晨6点开始,邵芸和她的团队,以及遥感所的同仁们便投入到不分昼夜的加班中。一个月时间里,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三四个小时。最终,遥感所团队第一个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了都江堰地区灾情和房屋损毁情况;第一个发现北川的受灾程度远远超过位于震中的汶川。

当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奔赴灾区的飞机上所看到的正是由他们团队制作的分析图像。

对此,邵芸非常兴奋与欣慰:“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用所学、所专,为国家和人民尽了一份绵薄之力。”邵芸长期从事雷达遥感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事实上,她所主持的一系列工作,都产生了重要社会意义。

比如,邵芸主持了“863”计划“308”主题的“SAR技术南方水稻长势监测与土地利用调查应用示范课题”,成果被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农业部门采用,并在我国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及2000年度广东省水稻监测中得到应用。

邵芸主持了国家重大基金“地表遥感信息传输及成像机理研究”项目“雷达对干沙及植被的穿透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对我国雷达卫星的立项和参数选择起到重要作用。

2008年8月,广西某海域发生严重溢油污染事件,邵芸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工作成果受到国家海洋局表扬。他们所研发的关于海洋石油污染影响范围监测与评估方法,在2010年大连与2011年康菲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监测中,均发挥了核心技术支撑作用。

2010年4月11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邵芸团队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地震能量来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011年3月,邵芸主持研究的罗布泊“863”课题顺利通过验收。课题取得的重要科学发现——罗布泊古湖岸线的变迁,对于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指示意义。

取得一系列丰硕科研成绩的同时,邵芸还在几乎“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打造了一支全新、创新思维活跃、科研业绩突出,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那是2007年,中科院对院内部分研究所机构进行了调整,邵芸原来领导的微波遥感室的科研人员全部调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在所领导的挽留下,邵芸最终选择留了下来,重新开始组建崭新的科研团队。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由于团队全是新人,很多工作都需要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加班加点成了常态。

为了推动团队的成长,邵芸尽可能多地把年轻人推到荣誉的第一线,比如论文的第一作者、成果奖励的主要完成人等。

“我真正希望他们快点成长,也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有更多走上舞台的机会。”邵芸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2-10-30 A1 要闻)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