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院士寄语
时代的呼唤,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寄望
庆祝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60周年的一点体会和领悟
发布时间:2015-05-15 来源:王启明 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字号: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饱受近百年列强奴役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第一次当家作主,圆了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昼夜追求的“梦想”。

  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的是一片断垣残壁的废墟,经济凋零,科技落后,国防虚弱。而战后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落后”还可能再次遭到无情的挨打。百废待兴、百业期旺,千头万绪,任务繁重。经受了长达11年残酷战争的洗礼,党中央深刻地领会到提升国力的关键是振兴科技,走到世界的前列。“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在新中国诞生的一个月后,1949年11月1日,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并将其定位为科技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担负着引领国家科技跨越发展的“火车头”使命。科学院的成立,团结凝聚了当时国内一批高级科技人才,同时也为身在海外的科技游子回国奉献提供了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舞台和环境,及时发出了实现“强国梦”的时代呼唤。海外卓有成就的著名专家学者,抛弃了国外优厚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排除了种种阻挠,毅然回到了日夜向往、阔别多年的祖国,成为引领新中国科技“赶超”发展的献策者,引领者和践行者。

  1955年6月1日,国家决定在中国科学院成立四个学部,涵盖基础科学的“数学、物理和化学部”,事关国计民生的“生物、地学部”,尤其关注国防新高技术领域的“技术科学部”和导向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呈现飞跃式的发展,新学科、新技术的脱颖而出,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国家把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出单独成立了社会科学院,而原来的三个大学部则拓展为现在的“数理学部”、“化学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地学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与“技术科学部”。

  同时,中央决定遴选了233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突出贡献者,授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随后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挂帅,以学部委员为主体,召开了有深远意义的“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战略性会议。会上,学部委员纷纷对发展国家科学技术建言献策,对中央的英明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此,中国科学院学部就自然成为在科技方面国家决策的最高咨询机构。对国家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也成为院士们的一项神圣职责和义务。

  “863”建议就是为了实现科技推动发展而展开的科技体制改革大潮中提出的。为了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决策,国家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把主要的科研队伍集中投入到与国民经济密切结合的主战场。而对当时国外高科技迅猛发展势头则关注不够,更乏有力部署。当时技术科学学部院士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前辈,觉察到只顾追求“短、平、快”效益的危险性,出于对国防科技力量的忧患,直言上书小平同志,提出:“紧急部署,跟踪国外高新技术发展研究”的重大建议。1986年3月,小平同志阅后,欣然同意,立即指示由国家科委组织实施方案,开创了执行至今的“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

  向国家领导中肯进言,提出重大建议,首先要经过敏锐洞察国际科技最新发展动向,经过深刻的剖析,去粗取精,结合长远发展的需要,才能求得“中肯、有效”。

  当年毛主席撰写的“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在深入湖南等农村、倾听民意,汇集民智、掌握实情、反复推敲、严密分析后做出的。2011年我接受学部交托的“太阳电池技术与光伏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态势和对策建议”咨询项目时,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因此,“咨询建议”受到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与采纳,为我国光伏新能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部评选新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一开始就有明确规定。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要“有系统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而在品德方面,则要求“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前者在时态上属于过去完成式,而后者在时域上则贯彻始终。

  老一辈院士无疑在国内外都是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而他们放弃在海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层层阻挠,毅然决然回国,正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集中表现。回国的行动本身就是对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钱学森、赵忠尧、黄昆、洪朝生、陈能宽、程开甲、王守武、林兰英等就是一批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回国的卓越专家学者。他们是我国“两弹一星”、半导体材料、低温超导、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开拓者、引路人和践行者,是科技界的元勋,人民授予他(她)们“院士”的终身荣誉当之无愧。

  科技在发展,时光在流逝,今天他们已由当年的“中年骨干”步入了老年期,有的已“千古”而去,但他们一手培养和提携的后辈正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把国家的科技实力推向创新跨越的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明确提出了院士的职责和义务。院士负有“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努力创新开拓,做出卓越成绩,遵守国家纪律,履行道德规范,继承发扬学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着力培养年青人才,热心科技队伍建设,积极进言献策”等重要的义务和责任。

  可见,赋有终身荣誉的“院士”称号不光是对已经作出的贡献和能力水平的客观、公正综合评价,还要求院士更要出色地承担、践行庄严的重要义务和责任。

  院士队伍年青化正是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延续性和扩展性需求。院士不能只囿于评人、议事,而要求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在从事的科技领域中想大事,干大事,为国家科技事业的跨越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正如习主席2014年6月10日在两院院士大会报告中所指出的“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启迪的不朽真理。让我们在习主席的指引下,为早日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努力创新跨越,多做重大贡献。

  这正是人民对院士的深切寄望!

(责任编辑:任霄鹏)
关闭页面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