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书画摄征集>征文
选择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
发布时间:2019-10-22 来源:院文联 郭曰方 【字号:  

  人这一辈子面临着许多选择,无论正确或是错误,都有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选择正确,选择成功,选择光明,选择幸福,无疑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新中国成立之初,近3000位在海外留学的科学家学有所成,他们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科研岗位,冲破重重阻挠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选择回国,以满腔热忱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共和国的科学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虽然很多人已经驾鹤西去,但是,他们的高大形象和大师风范犹如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无疑,他们的选择成就自己的一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为了这种选择曾经经历的巨大痛苦和磨难。

  1950年8月29日,物理学家赵忠尧和钱学森夫妇等一起,登上了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号”。正要起航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突然上船搜查。钱学森八百多公斤重的书籍和笔记本被扣留,钱学森本人被指为“毛的间谍”,被押送到特米那岛上关了起来。赵忠尧的几十箱东西也再次遭到野蛮翻查,但对方没有发现什么,因为早在一个月前,他就已经将重要资料和器材托人带回了祖国,而把其余的零部件拆散了任意摆放,成功地迷惑了美国的搜查官员,赵忠尧被放行了。同船的还有邓稼先、涂光炽、罗时钧、沈善炯、鲍立奎等一百多位留美学者。这些学者三三两两伫立在航船的甲板上,凝望着翻腾的波涛,仿佛看到祖国微笑的面颊,听到父老乡亲的呼唤,他们心潮逐浪,喜笑颜开。

  没有想到,美军最高司令部向军方连发三道拦截赵忠尧的命令,当轮船途经日本横滨时,美军武装人员气势汹汹地冲上船,将赵忠尧押进了美军在日本的巢鸭军事监狱。与赵忠尧一起被关押的还有罗时钧和沈善炯。赵忠尧向美方提出了强烈抗议,但得到的回答却是:“我们只是执行华盛顿的决定,没有权力处理你们的事。”台湾驻日代表团派了3个人,软硬兼施,要把赵忠尧等人带到台湾去,有一次甚至让他们3个人面对一堵墙站好,美国宪兵在他们背后拉枪栓进行威胁,告诉他们如不承认“罪行”,再坚持不去台湾 “洗心革面”,就枪毙他们。赵忠尧他们宁死不屈,坚决不同意到台湾去。硬的不行,再来软的,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发来急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却回电说:“我回大陆之意已决!”如此纠缠了两个月之久。赵忠尧不为所动。 

  美国政府为了扣留赵忠尧,不惜编造出各种谣言,说他窃取美国原子弹的机密,说他和钱学森是同案嫌犯等等。他们仔细检查了赵忠尧的每一件行李、每一张纸上的每一个字,甚至想从他儿子赵维志写给父亲的信中寻找到他们希望得到的“罪证”。但那是一封充满了亲情的信,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赵忠尧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美军监狱的消息披露后,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世界舆论高度关注,美国科学界也对此表示强烈抗议,中国掀起了谴责美国政府暴行、营救赵忠尧的巨大浪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为此发表了声明,钱三强也联合一批著名科学家发起了声援赵忠尧的活动。钱三强还请他的老师、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约里奥·居里出面,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谴责美国政府的无理行径。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政府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只得将赵忠尧放行。1950年11月底,赵忠尧终于途经香港回到了新中国。 

  钱学森却被美国扣留长达5年之久。美国军方曾扬言:“我们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情况,他知道的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能抵得上五个师。我们绝不能把这五个师白白送给共产党中国。”直到1955年,美国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和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才允许钱学森自由出境。钱学森决定立即回国,他偕夫人蒋英登上轮船绕道香港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

  郭永怀1940年赴加那大多伦多大学学习,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国际上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1946年他应聘美国康奈尔大学时就首先声明:“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去。”理由很简单,中国是他的祖国。后来,他在一份“如果发生战争,你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的表格上一连填了三个大字:“不!不!不!”,从此,便被剥夺了查阅秘密资料的权利,校方也禁止他从事机密工作。美国当局自然很快察觉了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意图,就采取摸底的方式进行调查。郭永怀在调查表上毅然写道:“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走。”结果,他成为禁止离开美国的人。后来,他在1955年经钱学森的推荐,从美国回到祖国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协助钱学森主持力学所的日常工作,为我国力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并最早参加我国核试验的研究工作。1968年12月5日,在一次回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核试验进展情况的途中因飞机失事而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和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放弃在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选择了回国。为了研制两弹一星他35岁隐姓埋名,离开繁华的都市,走进大漠深处。这一走,不是28天,也不是2年8个月,而是整整28年!28年啊,看不见故乡的花开花落,看不见长安街的车水马龙;听不到亲人的殷殷呼唤,听不到妻儿的笑语声声......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住在干打垒里,面前永远是如豆的灯光,如血的夕阳,是无边无际的瀚海荒漠,绵延起伏的皑皑雪山。那时,生活和科研条件都很差,没有高能计算机,没有现代化的车间,没有氟油,没有高能炸药,只好用棍棒搅拌炸药原料,用古老的算盘计算试验数据。就是这样,他们每天吃着粗茶淡饭,就着风沙,就着汗水,就着为祖国争光的坚定信念,一起下咽!然而,就是在这里,他和他的战友,用坚挺的脊梁,撑起巍巍昆仑,用满腔热血,浇铸着共和国强盛的根基,用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声,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科技面貌的地覆天翻!

  每次核试验,邓稼先作为总指挥,都要带头钻到巷道里去取样,甚至还亲自跑到沙漠里寻找摔碎的原子弹碎片。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很差,长此以往,身体遭受超剂量的核辐射,1986年,邓稼先由于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渗血,已经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被迫住进了北京的医院。

  邓稼先病重期间,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便向医生提出一个请求,想再去看一看天安门。同事们深知邓稼先的心思:几十年前,日本侵略军攻占北京前夕,他要南下昆明去西南联大读书,临行前他曾经与清华大学的同学相约去过一次天安门。他说:“这一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北京就不知道了。我们来告别天安门,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这次,他婉拒医护人员的陪伴,独自一人又来到天安门。站在英雄纪念碑前,仰望着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百感交集。他的一位战友回忆说,有一次他们坐车经过这里,那位战友曾经问过邓稼先:“稼先,你说再过几十年,人们还会记得我们这些人的名字吗?”邓稼先微微一笑:“噢,记得或者不记得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为国家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现在,邓稼先只想再看一看天安门,再看最后一眼,也许今后永不再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上级领导和亲人都守在身边。邓稼先微微睁开双眼,颤动着嘴唇,用尽全身力量,断断续续地只说出几个字:“我…为了…这件事…死了,值得!””

  邓稼先走了!走的是那样从容。邓稼先走了,走的是那样无怨无悔。亲人在耳边呼唤,罗布泊在远方呼唤,昆仑山在远方呼唤!千呼万唤,邓稼先再没有一点力气睁开他的眼睛。一位科学家的生命之花,一如他床前那束洁白洁白的马兰花,把缕缕不绝的馨香洒满了人间......

  今天,当我们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当中国梦凝聚着民族复兴的信念,我们又怎能忘记邓稼先!怎能忘记他和他的战友,在沙漠深处度过的日日夜夜,又怎能忘记,邓稼先最后一次凝视天安门城楼,那饱含泪水、大海一样深沉的眷恋!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他的战友,用他们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用他们的大爱大勇、卧薪尝胆,在共和国的血管里注入的力量,用两弹一星精神,在神州大地播撒的幸福春天!!

  我常常想到那些与郭永怀、邓稼先一样的科学家们。心里也常常暗自思忖:有一种承诺,叫做信守忠诚;有一种大爱,叫做默默无声。有一种责任,叫做敢于担当;有一种奉献,叫做无怨无悔。为了人民的幸福,科学家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执著追求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不正是他们对人生什么才是幸福、才是“值得”的最深刻的诠释吗?邓稼先说,也许将来人们已经记不得他的名字,但是,记得或者不记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高尚的精神!我想,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艰险和困难能够阻挡我们前进地脚步呢?有了这种精神,最终胜利如果不是属于我们又能属于谁呢!?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段时间,敌占区一大批科学家向往着新中国的光明前景,他们不畏国民党的威逼利诱,毅然决定留在大陆,后来都成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著名力学家钱伟长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说:“我期待着新中国的诞生,她能为知识分子科学强国提供广阔舞台”;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他的日记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希望他一起去台湾。有一天,在上海枫林桥附近,蒋经国遇到了竺可桢,他很客气地问竺可桢:“竺先生,您怎么还留在上海?为什么不到台北去?有什么问题,请直接来找我。”竺可桢吱吱唔唔地答道,上海还有些事情要办,便匆匆握手言别,从此躲进朋友家里借宿,直到北平解放;淮海战役前夜,电子学家陈芳允拒绝为国名党军队安装雷达,跑到爱人的家里,请作医生的岳父拔掉他的一只大脚指甲,躲进医院。为了留在大陆,许许多多科学家演绎了一幕幕凄楚动人的故事。他们连做梦都在盼望的日子终于到来,暗暗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科学家们对襁褓中诞生的新中国报以厚望,他们终于可以真正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挥洒聪明才智,令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凝望着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多少人心潮澎湃,热泪凝眶。

  往事并非如烟。每当我迈步在天安门广场,凝视着那岿然屹立的英雄纪念碑,它就像一个巨大惊叹号矗立面前:我们的先辈科学家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今天,历史选择了我们,担负着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光荣的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又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呢?!

(责任编辑:叶瑞优)
关闭页面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