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诗文书画摄征集>征文
振奋民族精神的壮举
——组织首次长江科学考察和漂流探险活动的回忆
发布时间:2019-10-22 来源:成都分院 侯惠仁 【字号:  

  33年前的1986年11月25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以下简称长漂队或科漂队)的四艘橡皮船顶着六级大风和一米多高的大浪,于下午二点半抵达上海横沙岛外东经121°55′、北纬31°16′的长江入海口,胜利结束了历时半年的艰苦历程。

  当时的上海市委副书记吴邦国、四川省委副书记聂荣贵、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国家体委办公厅主任刘兴,以及海军吴淞基地领导同志和千余群众在军港码头盛情迎接了科考漂流队。中外新闻单位纷纷报道了科漂队到达上海的消息和组织这项活动的意义及影响。长江科考和漂流探险活动被新华社和《半月谈》杂志社等评选为1986年中国十大新闻之一;《四川日报》社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的评选十年改革开放(1977—1987)大事件中,“长漂壮举”也被选为十件大事之一。

  漂流江河的探险活动,当今已成为国际上一项新兴的体育活动。它与登险峰、探极地一样,成为与大自然搏斗中显示人类毅力、能力和智慧的象征。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大河先后被外国探险家漂流过,而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的长江尚未被漂流过。长江的落差为世界之最,特别是金沙江段险象环生,被国际探险界称之为“人类最后的征服”。1985年,美国著名探险家肯·沃伦获准,将组织一支探险队首漂长江。我国西南交通大学职工尧茂书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完成首漂长江的壮举,1985年6月在经过准备之后只身漂流长江,不幸于当年7月在刚刚进入金沙江的通珈峡就遇难了。他的事迹在全国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完成这“最后的伟大征服”。1985年美国队因故未漂,后来组成了“中美联合漂流队”,1986年7月开始对长江的漂流探险活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科院成都地理所和四川省地理学会的一批有识之士自发组织起来,开始首漂长江的策划活动。他们邀请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参加学术讨论会,有些志愿者对金沙江段世界著名的虎跳峡、老君滩等进行现场勘察和活动经费的筹集等。这一活动得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川记者站、《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的驻川单位和《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都晚报》等新闻单位的积极支持。经过数月准备之后,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86年4月21日成立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指挥部”,我被任命为总指挥。在全国报名的500多位志愿者中,经过精选,确定了科考漂流探险队员57人,他们分别来自四川、北京、天津、上海、贵州、吉林、青海、甘肃、湖北等九省市的汉、藏、回、彝、羌、满六个民族。他们当中有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国家干部、解放军、公安、武警官兵、新闻工作者、教师、医生、工人等,其中有四名女性。队员们经过在成都军区陆军学校的体能训练和川西高原甘孜州新都桥及大渡河急流中的适应性训练后,于6月16日从长江源头开始漂流。在整个活动中,科漂队采用漂流探险与科学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发扬为国争光、为民争气、开拓奋进、科学求实的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意义和作用是极其深远的。

  (一)完成了无动力全程漂流长江的伟大壮举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全长6300千米,落差5400米,横贯11个省、市、自治区。长江的金沙江段悬岩深谷纵横,水流湍急,礁石林立,险滩密布,跌水重重,被蒙上一层层神秘的色彩。多少年来,不少仁人志士和外国探险家渴望摘取这“最后的伟大征服”桂冠,但都始终未能如愿。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健儿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顽强拼搏,无私无畏,于1986年6月奔赴各拉丹冬雪山,在长江源头第一次立下了“长江之源”纪念碑,后又穿越八百里通天河无人区,闯过尧茂书遇难的通珈峡和叶巴险滩群、莫丁大峡谷,一举征服了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和老君滩,彻底战胜了险恶的金沙江,最后以首漂长江全程的胜利而告终。实现了长江由她哺育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首漂的伟大壮举,打破了由日本著名激流探险家植村漂流亚马逊河全长6000千米,落差3200米的世界纪录,创造了人类漂流探险史上的又一伟绩。

  (二)在科学考察中有新发现新见解

  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长春地理所、西北高原生物所、兰州冰川冻土所的11名科考队员,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求实精神,对河源区和金沙江段进行了重点考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新资料,有不少新发现、新见解。199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长江河源区自然环境研究》论文集,被誉为“江源第一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探索了长江“双源”之谜。国家标定沱沱河为长江之源,这次经考察测量当曲河水量为沱沱河的三倍,长度比沱沱河长3700米,流域面积比沱沱河大一倍,提出了“当曲河应是长江之源”的见解。

  2.发现河源区冰川正在强烈退缩。河源区的大小冰川有600多条,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与1969年航拍影片相比,冰川厚度有所减薄,完整圆滑的末端已被锯齿形所代替。各拉丹冬雪山雪线已升高到5800米,它说明源头地区气候正在变暖,出现干旱现象。

  3.首次在海拔4500米至4800米的当曲河打捞到重唇鱼,与怒江、澜沧江上游的重唇鱼相同,说明青藏高原隆起前,三条江是连在一起的水系。

  4.在海拔4500米至5300米的地区发现大面积的沼泽草丘。其草质之好、海拔之高,为世界罕见,是开发畜牧业的天然场所。

  5.在河源区与金沙江采集了1000多号鱼类标本,其中有6种为待定种,很可能是新种。

  6.在河源区与金沙江区域发现了重要的能源与工业资源。有厚达1.8米的泥炭层、黄铜矿脉、水晶矿、冰洲石、铅锌矿、钨矿、汉白玉、大理石等,都有开发和利用价值。

  7.首次分析了长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提出在采伐森林、开矿弃渣、凿山引水等方面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和建议,以减少与防止滑坡、泥石流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

  8.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水质污染、堤坝护坡损害等情况,搜集了不少资料,拍摄了大量照片,建议有关方面研究解决。

  这次科学考察不仅填补了许多科学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对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中下游自然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科学家卢嘉锡高度赞扬这次科学考察是“综考源流赋新篇,一清二楚赛前贤”。

  这次对长江的征服活动,一开始就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科考漂流探险队出发后的整个活动成了全国主要新闻单位宣传的“热点”,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在征服虎跳峡的英勇搏击中,云集了近百名来自祖国各地的新闻记者进行追踪报道。一时间,漂流长江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科考漂流队所到之处,都得到当地党政军民的盛情欢迎、支持和帮助。他们对科学考察和漂流探险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认为这次活动不仅是为国家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举动,而且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新一代的精神风貌,是对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怕担风险、因循守旧的不良传统观念的冲击,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一次有力的展示。队员们用献身的精神回答了时代的挑战,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不仅是刻苦耐劳和富于智慧的民族,而且是勇于开拓、创新和进取的民族。这次活动是一次振奋民族精神的壮举,创造了为整个社会所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次科考漂流探险活动自始至终得到各级党组织、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为此曾作过重要指示;中国科学院、国家体委十分关注。整个活动中,许多重大决策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亲自主持、过问下确定的。当探险队在途中受到挫折、处境困难时,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军区及时采取措施,派出营救小分队,并在物资器材等多方面予以支援,为胜利征服虎跳峡、老君滩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科考漂流队到达渡口市(现攀枝花市)时,四川省委、省政府派出慰问团前去迎接与慰问。长江沿岸11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党政军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次科考漂流探险活动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在这次活动中,承担了直接组织指挥的重任,在人力、经费、交通运输、物资器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践充分证明,离开了党和政府的领导及人民群众的支持,单靠这支队伍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这次漂流探险活动,也是集体主义的胜利,是全队团结协作的结果。无论是科考队的学者、专家、还是漂流队员、安全保卫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以及随队的新闻工作者,在整个活动中,大家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服从指挥、克服重重艰难险阻,都圆满完成了各自担当的任务。

  为了完成长漂壮举,队员孔志毅、王建军、王振、杨前明和随队记者万明等五位同志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生命。1986年12月22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授予他们为革命烈士,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长江漂流探险已过去33年了。当年的亲历者和随队采访的新闻工作者们为了将这一壮举载入史册,出版了《漂》、《最后的伟大征服》、《长江漂流风云录》、《档案—长江漂流全纪录》、《长江魂》、《可可西里十年》、《江河诉说》等著作和文集,录制放映了几十集电影电视片,印制了多本画册,举办了较大范围的图片展览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部分科考漂流队员不忘初心,梦系江河,30年来先后多次重返长江河源区和金沙江流域,并对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等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科学考察,出版了《长江河源区自然环境研究》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论文集,拍摄了大批珍贵资料。考察发现了许多重大问题。如:江源区及通天河流域由于气候变暖造成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河流湖泊干涸,河床泥沙淤积,草场退化速度加快,沙化、荒漠化地貌扩展;金沙江流域由于森林被毁灭性砍伐,陡坡开荒垦殖,使生态失衡,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山地灾害加剧;由于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采,使矿场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等等。

  1996年通过开展纪念“长漂”胜利十周年活动,曾将上述情况向四川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作了汇报,向国家科委、国务院领导呈送了书面报告,并通过全国人大数十位代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提案报告。无疑,这对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采取正确的决策,将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特别庆幸的是,“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启了长江大保护的序幕。沿江各地、从上到下、从小到大,干部和群众都行动起来,展开了长江大保护的攻坚战和持久战。这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是极大的鼓舞,极好的抉择,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叶瑞优)
关闭页面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