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畅谈十九大
汪克强:引领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
发布时间:2017-11-07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比如,在核心理念上,鲜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战略目标上,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总牵引,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步走”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呼应、高度契合;在创新体系上,既强调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又强调协同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创新,系统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密集出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谋划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巨大跃升,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我国创新驱动发展进入新时代。

  推动实现三个重大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就主要体现在推动实现三个重大历史性转变上。

  在科技创新水平方面,推动我国实现从跟踪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近年来,我国科技进入迅猛发展期,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些重要领域跻身国际并跑行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知识产出国。从研究成果看,在基础研究领域,量子信息、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和基因编辑、纳米催化等领域都取得大批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化学、物理、材料、数学、地学等主流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在战略高技术领域,空间科技、深海探测、超级计算、新一代高铁、核能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等创新成就举世瞩目。在国际竞争最激烈的前沿方向如量子通信领域,我国科学家捷报频传,牢牢占领创新制高点,从基础研究到工程技术全面保持领先地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在高端人才、领军企业、创业投资特别是大数据和应用落地等关键环节已显现中美“双雄”格局。从研发投入看,作为全球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16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5677亿元,比2012年增长52.5%;科技人员总数超过8000万人,全时研发人员380万人年,约占全球总量的31%,居世界首位。从创新主体看,在国际公认的衡量基础研究影响力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上,中国科学院连续5年综合排名全球第一,多所中国大学跻身全球大学50强;一些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迅速提升。这些都表明,我国科技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创新能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具备了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

  在创新战略导向方面,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从“面向、依靠、服务”到“融合、支撑、引领”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加速突破应用瓶颈,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不断成长,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0%左右提高至2016年的56.2%,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乳交融、互联共进的创新型经济新格局逐步形成。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抓手。在很多高技术领域,科学、技术与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如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前沿技术、集成应用等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已融为一体。《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也都强调技术突破与产业融通融合,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在这一创新战略导向的支撑引领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上升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9年的6.23%提高到2016年的16.52%。集成电路制造、移动通信、新一代高铁、新能源汽车、核电技术、“数控一代”等高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工程,有力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我国重要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为塑造引领型发展积蓄强大新动能。

  在全球创新竞争格局方面,推动我国实现从被动跟随到主动挺进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性转变。虽然目前美欧等发达国家仍处于全球科技创新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开始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化地带,在全球科技创新“蛋糕”中所占份额快速增长,全球创新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进程中,我国及时抢抓历史机遇,前瞻布局,主动作为,成为多极化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增长极。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6研究前沿》报告,在180个国际热点和新兴前沿中,我国在30个研究前沿表现卓越,仅次于美国。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我国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全球第十七位,是唯一进入前20位的发展中国家。从研发投入变化看,从2000年到2015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由41.5%下降到34.6%,日本由21.9%下降到9.9%,我国则从1.7%上升到15.6%,居世界第二位。据普华永道“全球创新1000强”调查结果,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重要研发活动地。从国际合作角度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科研合作国,全球发表的多作者科技论文中超过一半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12年,在世界500强企业的高技术企业中,我国只有1家企业入围,到2016年有11家企业入围,超过日本的6家,与美国19家的相对差距也明显缩小。在全球互联网企业10强中,我国企业占据4席。

  这些重大创新成就,体现我国快速崛起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彰显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贡献,前所未有地提振了全社会的创新自信,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全民族的创新热情,前所未有地开辟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广阔前景。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大师和领军人才缺乏,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建设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重大领域仍然受制于人,一些重要产业依然大而不强,整体创新能力与创新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任重道远。

  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这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国家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全社会长期努力。

  坚持战略引领,着力原始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重点推进国际技术转移和本土化。未来,要更加强调原始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支撑。当前,高端人才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焦点,发达国家利用优势地位持续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推出各类人才政策和计划。我国必须把人才战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既强化目标导向,围绕国家创新战略和重点科技布局,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又强化问题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坚持集群发展,打造创新高地。拥有世界级科技创新高地,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加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建设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推出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创新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汇聚创新资源,建设若干全球创新高地,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

  坚持改革攻坚,提升创新效能。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治理体系,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创新效能。

  坚持开放创新,参与全球治理。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施内外兼容的创新整合战略。为保持创新主导地位,科技发达国家竞相强化知识产权主导战略,构筑技术和创新壁垒,对我国引进人才、技术以及高技术出口、海外投资并购等构成一定制约。我们要以更加前瞻务实、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一方面,以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为牵引,增强与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战略主导性;另一方面,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的辐射带动性,全面提高我国在全球创新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汪克强,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任霄鹏)
关闭页面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