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今年9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公布之后,对国家公园定位和作用的进一步明确,指明了我国未来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向。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国家公园体制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国家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与制定单项生态文明改革制度不同,国家公园理念的提出及其体制试点,承载着综合性配套改革的重任,涉及法律法规、管理体制、保护制度、运行机制、协同共治等多方面内容。在各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较快,各方对国家公园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也越来越清晰。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对国家公园的定位,进一步突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有关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的基本理念,明确了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标志性作用。这为实现建设国家公园的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国家公园采取统一事权、分级管理的体制,由一个部门统一行使管理职责。这一管理体制以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为基础,可把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的自然资源单元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并分级行使所有权管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直接和代理行使所有权,明确事权、协同管理,并将在今后逐步过渡到全部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因此,未来需要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职能,有必要建立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统一管理和监管机构,统一行使自然保护地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及相关监管职能。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这既需要完善顶层设计,更需要具体的行动落实和实践过程。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根据十九大报告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国家公园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依法依规设立国家公园,形成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人民日报》记者赵展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