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相关新闻及评论
“希格斯”终于得奖了
发布时间:2013-10-16 来源:文汇报 王世平 【字号:  
  10月8日,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希格斯机制的发现者——比利时物理学家恩格勒(图右)和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图左),他们在1964年所提出的希格斯机制预言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
  希格斯粒子被科学家们称为“上帝粒子”,被认为是基本粒子获得质量的根源,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这种神秘的粒子。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一个酷似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这个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即“上帝粒子”)的可能性高达99.99994%。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了全世界。各种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了这个高能物理学的最新胜利,该发现成为报纸和电视的头版头条新闻,并触发了亿万观众和听众的好奇心。

  斯蒂芬·霍金和美国物理学家凯恩曾在2000年打赌,认为希格斯粒子不可能存在,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发现证实了希格斯48年前的预言,也让霍金输了100美元。当时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物理学家克雷恩预测,希格斯玻色子赢得诺贝尔奖是十拿九稳的事。然而,20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却并未授予夺奖呼声很高的希格斯粒子,这让许多人大呼失望。不过年末的《科学》和《自然》杂志在回顾本年度的重大科学事件时,希格斯粒子的发现都位列其中,这让人们看到了希格斯粒子“总有一天会得奖”的希望。终于,2013年尘埃落定。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建立的物理学标准模型,是人类理解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力的集大成之作,它的点睛之笔当属希格斯机制(更准确地说是布劳特-昂格勒-希格斯机制)。该机制不仅使电磁力与弱核力从此分道扬镳,绝大多数基本粒子因此获得质量,而且预言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推出的《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一书,就详细讲述了寻找“上帝粒子”之旅中交织着成功与失败的传奇故事,展现了科学家们无与伦比的探索精神、人文情怀和鲜明个性。这本书由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撰写序言。他写道:“今天科学家们的工作只不过是宏大的科学史诗中承前启后的最新篇章:我们力图猜中自然界的奥秘,并始终使我们的猜测服从于实验的检验。吉姆·巴戈特的书将会为读者勾勒出这一历史性的科学探秘之旅中形形色色的风景。”

  该书中译本译者是国际知名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志忠研究员,因此读者尽可以放心术语解释的科学性和普及性。译者在“译后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一切都不出人们所料的话,恩格勒和希格斯荣获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不是悬念。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果不其然。

关闭页面
© 1996 - 2013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