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代人合力推开“逆转生命”之门
发布时间:2012-10-09 来源:解放日报 章迪思 【字号:  
 
约翰·格登
山中伸弥
1962年,英国人约翰·格登用实验证明,一个已分化的细胞核可返回未分化状态,就在同一年,日本人山中伸弥诞生。2006年,山中伸弥发现,把四个特定基因转入小鼠皮肤细胞,这些已经分化的体细胞能重新成为多功能干细胞(iPS)。格登和山中正好是两代人,又似乎是“命中注定”要联手“逆转生命”。8日,两人共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横跨40余年的“接力”
约翰·格登是已经被写入生物学教科书的大师级发育生物学家。1962年,他取出了青蛙卵细胞中的细胞核,用蝌蚪中已分化的细胞核取而代之。结果,这枚处理过的卵细胞仍旧发育成正常的蝌蚪。这一发现不仅说明已分化的细胞核可“重回”未分化状态,也为后续的克隆技术奠定基础。
山中伸弥的科研经历更戏剧化。他早年曾是一名整形科医生,后来到美国研究小鼠癌症相关基因的重编码。回到日本后,正值人类第一株胚胎干细胞成功分离。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中伸弥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让胚胎干细胞变成什么,而是让别的东西变成胚胎干细胞。2006年,山中伸弥在 《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声称将四种特定因子转录到小鼠的成体细胞中,就能让后者重新变为多能干细胞,这无疑为再生医学、人造器官等发展再添一道曙光。要知道,起初学界认为只有胚胎干细胞才能像一株树干那样逐步长出枝、叶、花、果等不同细胞、组织和器官。但山中的实验说明,普通细胞也可转化为干细胞。
医学贡献不论“辈分”
一般来说,获得诺奖的科研成果,往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实践检验。然而,为什么素来反应“慢一拍”的诺奖,这次会颁给一个2006年才得出的成果?对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王纲研究员认为,从格登到山中,他们致力于“逆转生命”的努力而获得诺贝尔奖,实至名归。尤其是山中伸弥的iPS研究,对于未来再生医学的贡献更是无可估量。
当然,iPS研究并非“功德圆满”,如何提高它的稳定性、安全性,正是当下各国研究团队努力攻克的难关。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金颖介绍,山中伸弥最初选用的四个转录因子中,有一个是致癌因子,导致iPS细胞容易产生癌变。转录基因的载体——逆转录病毒也会使生成的干细胞充满病毒,现在这些问题都已得到改进。不过这并非意味着“全能细胞”马上就能应用于临床,期望它们按照人们的需求变成其他细胞,再变成人体组织,甚至变成器官,还需要长期而大量的实验工作。
给中国科学家更多时间
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中国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也取得不少重要进展。据王纲介绍,北京的科学家已成功培育出100%由iPS细胞发育而成的小鼠,这也是在国际上首次证明这种“返老还童”的细胞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在广州,有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对于生成iPS细胞有帮助。“每年此时,大家都会问,为什么中国拿不了诺奖。我想至少在干细胞研究领域,我们的水准已达到国际最前沿,希望公众再给中国科学家更多时间。”王纲说,我国正式开始支持干细胞相关研究,不过10年左右,研究队伍总体年轻化。而此次获奖的两位科学家,恰恰证明了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薪火相传”。
(原载于《解放日报》 2012-10-09 03版)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