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诺贝尔经济学奖
再次花落博弈论
——解读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发布时间:2012-10-16 来源:文汇报 杨逸淇 【字号:  
北京时间15日晚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美国两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获得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称,他们因为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这个结果,又一次验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不可预测”。
结果出人意料,但回顾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两位经济学家的主要成就,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重要信号,折射着经济学从理想化向实际变迁的趋势。
沙普利曾参与中国抗战
两位诺奖得主都在博弈论、市场设计和实验经济学领域作出了显著贡献。尽管15日宣布的获奖名单中罗斯排名在前、沙普利居后,但实际上,投入这一领域研究是沙普利在前、罗斯在后,相距20多年。两人都独立完成了各自的研究。
埃尔文·罗斯生于1951年,197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专业毕业,其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赴哈佛大学任教至今,目前在哈佛商学院担任乔治·冈德经济与工商管理学教席教授。他的著作《实验经济学:六个观点》有中译本。
罗伊德·沙普利生于192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现在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和经济学名誉教授。继上世纪40年代的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之后,年近90的沙普利被认为是博弈论领域最出色的学者。值得一提的是,沙普利于1943年入学哈佛,同年作为一名中士加入美国陆军航空队,前往成都支援中国抗战。战争结束后,他返回哈佛校园,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在美国兰德公司工作1年后,他再度回到校园,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对博弈论大师青睐有加
稳定分配和市场设计主要想解决存在于某些伦理要求很高的领域的问题,例如找对象、找医生、找捐赠人、申请就读学校和申请器官移植——在这些领域,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有限,价格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比如找对象并不是“价高者得”,相关问题涉及如何有效分配资源。1962年,沙普利与同事戴维·盖尔合写了一篇短文,以10名男子和10名女子的“婚配”为例,解释在不同男女对另一半有不同优劣排序的情况下,如何形成稳定的夫妻关系,“稳定”意味着没人觉得有更好选择,这篇文章对说明“多人参与的合作博弈如何分配资源”有重要贡献。沙普利“稳定分配”的概念,大意是说“并不存在都更中意于彼此、胜过当前配对者的两个人”。通俗来说,就是你的配偶就是你的最爱,就整个市场而言,当一方主动发起追求,市场“出清”,大家都好;不“出清”则进行第二轮、第三轮配对。照这个“稳定分配”的说法,不应该出现剩女、婚外情这类现象。
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首届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里希和丁伯根以来,就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它对博弈论大师也青睐有加。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与博弈论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已是数度折桂:1994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弈论学者约翰·纳什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前后共有5届诺奖与博弈论研究有关——其中1996年的获奖者是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莫里斯,而后2001、2005和2007的获奖者也都与博弈论息息相关,今年获奖者的理论贡献亦如此。
经济学不是一个药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教授在得知与纳什同辈的沙普利获奖时,备感惊奇,连声说“没想到”。他介绍说,博弈论有两大流派,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沙普利与纳什分别为两大流派的重要代表。在上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广受关注,“博弈论之父”冯·诺依曼当年就非常欣赏沙普利的研究,以他名字命名的“沙普利值”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非合作博弈开始占主流,纳什与另两位学者海萨尼和泽尔腾一起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认为,沙普利在合作博弈领域做了开创性工作,而罗斯的主要贡献在于匹配理论。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出后,许多人试图了解:今年这个奖跟现在全球经济萎缩特别是欧洲经济危机有什么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秘书长诺马克(Staffan Normark)对媒体表示: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关注于解决某一个或者某一时间的问题,而是对整个经济学理论的贡献。这个回答,不由得使记者想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的一句话:经济学不是一个药方,它是一个思维方法。
(原载于《文汇报》 2012-10-16 01版)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