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新民晚报】人生辛苦半九十 追忆“双料”资深院士“完美大家”严东生
发布时间:2016-09-19 来源:新民晚报 董纯蕾 【字号:  

  昨天凌晨5时56分,我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完美大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料”资深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严东生。严先生走得很平静,终于能与爱妻在天堂团圆了。夫人孙璧媃离开的这两年里,一向身子骨硬朗的严东生,日渐消瘦与虚弱。

  九十华诞时,严东生曾笑言“我们百年之行九十为半,现在刚过一半,后边这一半就更难一点”。严先生还是走了,享年98岁。

  学术伉俪志同道合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严东生多年秘书、同时也是他亲自带教的研究生“关门弟子”杨建华,对先生的很多事情都难以忘怀,“2014年师母病重入院,那3个多月里,他每天都陪到很晚,被护士催着才回家。那时先生身体还很好,送毛巾、递茶水都不肯让子女和学生帮忙。师母没能出院,她走后,先生便常常发呆。”

  孙璧媃是严东生在燕京大学化学系的同班同学。1918年2月10日,严东生出生于上海。硕士毕业后,严东生辗转执教,后又任开滦矿务总局总工程师。终于盼来抗战胜利,夫妻俩都获得了赴美留学的奖学金。此时,两人已育有一女,孙璧媃腹中孕育着又一个小生命,权衡再三,她留下来照顾一双儿女和婆婆。后来,严东生赴北京从事中国科学院管理工作,已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应用化学系首任系主任的孙璧媃,也想调去北京,被严东生拦下了:“你有自己的事业,不能总为我牺牲。”

  放弃优薪辗转回国

  1949年,严东生以全A的成绩取得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博士后研究员,薪资优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当即决定提前回国。带着极少的行李和很多图书资料,他与美国移民局多次申辩才办好离境手续,几经辗转回到祖国,已是1950年4月。

  作为一名杰出的材料科学家,严东生带领团队精心“打造”了很多种现代先进材料。比如,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领衔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012年7月宣布发现一种新粒子,其特性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而探测器“心脏”——电磁量能器使用的5000根高质量、大尺寸PWO闪烁晶体,正是严东生团队的杰作。

  “他从不局限在一个窄窄的专业领域里。”同事们都说,严先生是一个战略科学家和科学外交家。他直接参与1956年中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62年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的起草;1977年,邓小平邀请33位全国科技教育界精英参加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受邀名单中也有严东生。

  1984年严东生被任命为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他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创建开放研究所和开放实验室,推行所长负责制和博士后制度试点,选拔优秀科技后备人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言传身教报效祖国

  不止一个学生记得严先生是如何为他争取到了出国进修的机会,又如何千叮万嘱一定要回来为国效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施剑林研究员始终记得,1989年毕业那年很多人都选择出国,严东生反复同他讲,国内缺少年轻科学家,尽量多待在国内搞科研,“出国的事我来安排”。经老师牵线搭桥,施剑林去德国马普学会工作了1年多,这期间严东生给他写了很多信,最常关照的一句话是“一定要回来”。严东生的学生们都如期回来了。

  严东生的言传身教,在一双儿女身上体现得最是淋漓尽致。女儿严燕来,退休前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儿子严友为,退休前是美国默克制药公司高级研究员。这一家子有两大共同语言:科学和音乐。哪怕工作到深夜,严东生与孙璧媃也会在小憩时与孩子们共同欣赏几段世界名曲。严东生从清华读书起就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对网球尤其钟爱,每周都要打两三次,直到86岁那年因膝盖劳损被医生下了“禁令”。年逾90时,他还会半夜爬起来看大满贯比赛。

  既是大科学家也是大教育家的严东生对记者也非常尊重,他深知科普的重要性。《持之以恒,推陈出新:科学家严东生传》的作者、资深科技记者黄辛,珍藏着严先生邀请采访科研成果的两封信,都是亲笔手写。他很擅长深入浅出地讲科学故事。201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与新民晚报共同举办《我的科学生涯》征文,其中便有严东生的《我和闪烁晶体的神奇缘分》。“科学是他的生命,在他身上,最能体现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风骨。”黄辛说。

(责任编辑:任霄鹏)
关闭窗口
© 1996 - 2016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