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科学时报】泪别王大珩先生
发布时间:2011-08-01 来源:科学时报 王静 【字号:  

7月29日清晨,北京上空云气低沉。不到8点,滂沱大雨倾泻而下,自西向东横扫京城。雨中,无数人身着黑衫赶往八宝山,悼念王大珩院士。

天悲泣,心流泪。

八宝山南厅大门上,横书“沉痛悼念王大珩同志”,对联总结了他的一生:“战略规划咨询务实为先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光学仪器计量学用并举献身国家科学事业”。

王大珩院士躺在松树和鲜花簇拥之中,身上盖着鲜红的党旗,面色安详。外围是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

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李静海、詹文龙、阴和俊,党组副书记方新,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和总装备部负责同志等领导在看望王老家属后,一一走向灵前,向王老深深鞠躬。

而王老宁静的神态似乎在告诉前来探望的人们:我已竭尽全力,没有遗憾,大家不必悲伤。

一直以来,他不仅意志坚强,且体质也超出常人。中科院门诊部朱雪峰大夫介绍,90岁那年,王老患了肠癌,这对很多人而言,是否能做手术都是疑问,他坚定地做了手术,恢复了健康;93岁时,他曾被抬进医院,许多人感觉他可能很难复原,可经过治疗,他居然自己走出了医院的大门。

今年96岁的王老,没能重新站起来,但他早就赢得了全社会的敬重。他的学生金国藩院士在王老95周岁时,从三个方面叙述了王老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他所从事的光学科技,可谓照亮了中国的航天;为推动中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发展,他奔走呼号,多次上书国务院;他用自己的国际声誉,将中国的计量科学推上国际舞台,并争取了一席之地。

很多人都知道,国家早期的科学规划有他的思想精髓,国家“863”计划也有他的观察、思考和作为。

中科院空间中心一位与他相识共事60年的研究员说,王老对自己深爱的民族和国家从来一心不二。即便蒙受冤屈,依然痴心不改推进科学事业的发展。曾经,他从牛棚里出来数日,参加国际空间委员会会议后,撰写了相关国家发展报告,递交报告后,又安然回到牛棚,不曾有任何抱怨。

在前来悼念王老的队伍里,有一群人牵着这样一幅挽联慢慢行进:“老校友王大珩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其下注“汇文一小,原丁香胡同小学全体师生”。

王大珩先生走了, 亲人不会忘记他,因他们血脉相连;同事不会忘记他,因与他共事获益匪浅;学生不会忘记他,因他指导情真意切;祖国不会忘记他,因他贡献卓越。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宣明说,长光所将建王大珩纪念堂,以告慰逝者,鼓舞来者。

(原载于《科学时报》2011年8月1日A1版)

关闭窗口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