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文汇报】为“863”计划“点一根火柴”
发布时间:2011-07-26 来源:文汇报 许琦敏 【字号:  
王大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被人们尊称为“中国光学之父”、“战略科学家”。
王大珩先生前天逝世。在追忆他的功绩和事迹之时,有一点也许不为人留意:几十年来,他的学生们都已著作等身,许多当选院士,而他自己从英国回国后,却一直没有出过哪怕一本学术专著。

与王大珩共事多年的干福熹院士说,王老是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大局,牺牲了在专业领域的个人发展。

坚辞不受“中国光学之父”称号

光学玻璃,是光学仪器的核心——光学仪器没有它,就像人没有眼珠。王大珩先生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写道:“光学的前沿技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一直被各国视为要害技术,竭尽保密之能事。”他在英国留学、工作10年,对生产光学玻璃的组织形式,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都有足够深切的了解。

如果以1949年为界,新中国成立以前,严济慈、龚祖同先生是光学领域最重要的学者;新中国成立后,王大珩先生的贡献不可磨灭。

1953年,在王大珩先生带领下,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开启了序幕。之后,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6年的时间里,相继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中国在光学领域的空白由此被迅速填补。

他主持150工程,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在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他主持718工程,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正是利用这一系统,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因为功绩卓著,王大珩被人们尊称为“中国光学之父”,但他坚辞不受,说:“如果我是‘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孙怎么称呼?龚祖同先生又怎么称呼?”

更多人尊称他为“战略科学家”

更多人尊称王大珩为“战略科学家”。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看望王大珩先生时说:“从‘863’计划到国产大飞机,再到纳米技术,都是您提出来的。”

1986年,已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王大珩获悉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后,立即与中科院院士陈芳允商议,并会同另两位中科院院士王淦昌和杨嘉墀,讨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他起草的报告定稿后,立即报送邓小平同志。当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审议并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1987年开始实施。为纪念邓小平1986年3月对王大珩等人的建言作出批示,这个计划的代号定为“863”。

谈及自己对影响中国高科技发展的这个重大战略部署所起的作用,王大珩的表述十分淡然:“我们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1989年、1992年,他两次联合多位院士建议设置中国工程院;2001年、2003年,他两次上书中央,提出中国要造自己的大飞机……为何屡屡奔走呼喊?王大珩说:“科技人员是有祖国的,他为祖国谋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

说自己还有三大心愿没有实现

干福熹说,王大珩先生为了祖国的利益,放弃了个人的专业发展。“他在英国时的研究工作已在世界光学界产生了影响,如果顺着专业的路走下去,他会获得巨大的国际声望,但他回国后把大量精力放在了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上。”

新中国成立后,王大珩负责筹建中科院仪器馆并出任馆长。仪器馆后改为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他又出任所长。1962年,长春光机所又设立了西安、上海两个分所,此后两个分所独立为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分别专注于不同光学领域的研究。

“王老为上海光机所定下了激光核聚变的研究方向,至今都是所里的主要方向之一。”干福熹说。

光电子专家、中科院院士周炳琨说,王老说自己还有三大心愿没有实现:第一个是编写中国光学的学科发展史;第二个是为了让人民都了解光学知识,建立中国光学科技馆;第三个是进行光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出版一个光学名词的官方版本。他在病床上还亲自起草关于光学名词审定的报告……

(原载于《文汇报》2011年07月23日第一版)

关闭窗口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