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王大珩:破解“李约瑟之谜”
发布时间:2005-11-03 来源: 【字号:  
2005年国庆节,对王大珩这位在新我国成立之前便参加了革命工作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来说,意义不同寻常。_其一,在新我国升起的五星红旗上有他付出的辛劳和血汗;其二,去年他患了一种严重疾病,一年之后,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作为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我们不能不叹服。
我记得,两年前的元宵节,王大珩度过了自己91岁的生日。那天,我往他家打电话,从电话中分辨不出有多少人在说话,响成一片。王大珩的助手卢先生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们正在为即将召开的我国近现代科技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会议上王大珩要做的发言需要突出的内容出些点子。
我赶到王大珩家时,周立伟院士和卢先生还在,不一会儿,_我国工程院的原领导葛能全也来了。命中注定,王大珩要度过一段积极思考和积极行动的耄耋岁月。王大珩家的客厅摆满了祝贺生日的花篮,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我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送的花篮,处在一个显眼的位置上。
“李约瑟之谜”就是研究我国科技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的“近现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我国诞生”,换言之,曾在历史上出现过像鲁班、张衡、一行和尚、沈括、郭守敬等杰出人物的我国,为什么在明末,西方工业革命正待兴起时,科技却迅速衰落了?这是此次国际学术会议主题之一。王大珩身上斜挎着一个高倍数的放大镜,这位世界著名光学专家的左眼几乎完全失明。“右眼能看电视,却看不见字幕了”。这使我想起大音乐家贝多芬,他的双耳是失聪的,这不妨碍他从内心流淌出美妙的乐章。
王大珩没有直接对“李约瑟之谜”作答,而是说他赞同“以人为本”,既然确定他的发言重点是新我国50年来光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他就要说到我们之所以在世界光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培养了一些人才,这得益于新我国成立之初对光学方面“科班人才”的培养,现在看来这是很必要的,今后还应当这样,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从长春光机所走出来的院士有20多位,这与他们在那里受到的熏陶大有关系。他说,提倡创新,要有天才,还要靠风气,要靠共同意志和习惯。王大珩举了个例子:他的女儿所在的国家天文台要解决望远镜机械问题,结果遇到了困难,到长春光机所就解决了,“现成的”,因为他们有“科班”的长期锻炼,有大量的实践。立国之本也是人,只有培养大批人才,才能使我们真正走上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之路。
王大珩说,这次评选两院院士,年轻一些的能选上的少了,大家都很着急。事实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人才培养的缺口或低谷,今天始尝苦果。那时二三十岁的现在刚好60多岁。没有合适的也不能“拔青苗”,事实摆在那里。
王大珩强调要注意学术民主,重视学派的建设,这不是一时的,是长期工作制度、习惯的问题。这是民主的一种形式,有助我们在重大问题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有人提出知识就是知道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为,王大珩在“何为”中加了“何向、何效”两个概念,它们概括了方向和数量、质量及弊病,_他称这八者为“八仙过海”,全面知识要问这16个字。“何向”指的是走什么技术路线、政治路线,是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就遇到过选择改革开放最好时机的问题。卢先生兴奋地说,科学家和政治家的思想碰撞,迸出了火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1月03日 第七版)
关闭窗口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