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解放军报】王大珩--茫茫天宇追光电
发布时间:2011-07-21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王大珩小传: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63”计划提出人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难忘“863”计划
话题拉开,王大珩最难忘的还是1986年3月3日,他和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4位老科学家上书党中央,提出高科技发展计划的事。他说,计划上报中央两天,邓小平即在报告上作了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又很快批准并实施了“863”计划。
“863”计划实施10多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生物、激光、航天、能源及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项计划显示了4位老科学家的胆识。然而,王老却说,这并不是哪几个人的杰作,而是集中了广大科技人员智慧的计划。
★不当博士学技术
王大珩早年在国外专攻光学玻璃,如果继续深造,很快便能获取博士学位。令人费解的是,他主动放弃了,选择了英国一家光学玻璃制造公司,学习光学玻璃制造技术。王大珩感到自己的祖国不但光学仪器理论落后,光学材料的制造技术更是空白。他认定只有既懂理论又掌握制造技术,才能填补祖国的这片空白。
王大珩在英国苦钻10年,全面掌握了光学玻璃研究、设计、制造技术,毅然回到了祖国。之后,他带领科技人员熔炼出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
★一年搞出原子弹光学测量仪
中国的原子弹很快就要在祖国的西部爆响。负责原子弹光学测试的重担落到了王大珩的身上,工程时限仅有一年半。
王大珩面对这个高难的全新课题,奋力攻关,不到一年便提交出了合格的光学测量仪器设备,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中,光学测量一举成功。
我国研制中程导弹时,上级要求王大珩提供测量空间飞行体的轨道和飞行姿态的大型观测设备。当时,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掌握了这种技术,但他们对外实行封锁。王大珩提出了总体方案,在多方配合下,仪器一次研制成功,为我国中程导弹发射,以及以后洲际导弹发射、卫星飞行试验提供了宝贵的测量数据和影像资料。
★造出“人工小太阳”
我国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前,为了确保卫星飞上太空能正常运行,要在地面进行太阳照射模拟试验。这就需要研制出一种被称为太阳模拟器的“人工小太阳”。
研制这种模拟太阳的照射设备,难度决不亚于其它技术。当时,他们设计出一个方案:用37个5千瓦的氙灯组拼起来。但这种组拼只要一个灯运行失常,试验就不能进行下去。王大珩得知蔡祖泉研制成功大功率氙灯的消息,立即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思想,提出利用新的大功率氙灯技术,把氙灯数目减少到19个,终于建造了一个光照直径为4米的太阳模拟器,后来成功地用于气象卫星的太阳模拟照射试验上。
★海上光学测量奠基人
在“远望”号科学考察船上进行光学测量,又是一个高难课题。谁都知道,光学测量必须有一个平稳的工作环境。而“远望”号在海上工作,船体在风浪中强烈摇摆,不可能有一个平稳的工作环境。
为了攻下这个课题,王大珩和他的同事们多次出海进行光学设备的试验。他和“远望”号总设计师商量,把烟筒挪到了船尾,光学仪器放到了船的中心,为创造一个平稳工作的环境提供了条件。之后,王大珩带领大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攻关,创造性地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为我国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地球同步卫星的跟踪测量做出了卓越贡献。王大珩的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学生个个是能人
现已85岁高龄的王大珩,还在带博士生。他的学生个个是能人,蒋筑英在国内首先建立先进的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王乃弘,50年代就研制出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唐九华在电影经纬仪的研制中作出巨大贡献;王之江是激光和光学设计理论与应用光学专家;邓锡铭研究激光核聚变取得突出成绩;江文汉在我国开拓了自适应光学……王老一说起他的学生就滔滔不绝,脸上绽开了自豪的微笑。
关闭窗口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