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术成就
为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决策及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发布时间:2014-11-13 来源:金属研究所 【字号:  

  师昌绪院士1984年从沈阳调北京工作后,曾多次转换工作岗位,对每项工作他都尽职尽责,并做出了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出色贡献。 

  1、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84-1996年) 

  1982年第四届学部大会以后,学部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提供科技咨询,师昌绪就国内热点问题,积极开展主动咨询,如提出钢铁领域要进口矿石,通信产品市场化,工程技术人员实行招聘制等等。今天看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建议却有效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师昌绪等20多位科学家提出科学院和大专院校要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倡议,为此,国家经委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部署。 

  2、担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86-1990年) 

  1986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师昌绪被任命为副主任,分管政策局和工程与材料学部。在他的主持下,编写了第一本申请项目指南,召开了第一届青年数学家讨论会,成立数学天元基金。他主张学部工作人员要对全国基础研究队伍、设施及水平深入了解,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此,他促进了54科学发展规划的编写,承担自然科学奖的评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验收评审等。由于他在基金委的出色工作,于1989年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3、策划和筹建中国工程院,并担任副院长(1982-1998 

  早在1982年,师昌绪就与其它三位学部委员对是否成立中国工程院进行了讨论。1993年,他与其它五位学者联名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得到批准后,担任了中国工程院筹备组副组长,做出了大量调研工作,并主持提出组建方案。1994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被选为副院长,分工负责工程学部建设、院士选举和宣传出版工作。 

  在任职期间,国家计委和科委共同聘请他主持“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的遴选和立项评审工作,历时半年,共评出了6项,“十一五”都已开花结果。 

  4、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一届“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主席(1996-2000年) 

  在任期间,国务院要求中国科学院对我国能源提出一个发展战略。为此,师昌绪召开多次会议,特别对核能问题展开部门讨论。最后提出“因地制宜,开发我国能源”的策略:东部应大力发展核能;西部以新能源为主,包括水、风、太阳能等;东北地区高效利用化石能源。从当前我国能源的发展态势来看,与提出的上述策略基本吻合。 

  5、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师昌绪1952年到MIT工作就介入了航空材料的研发。回国以后,于1957年开始从事高温合金的研究,2000年又介入碳纤维的研究,都是为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他还提出过几项建议:1983年师昌绪和高良(冶金部军工办主任)共同上书国务院要求开展“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研发”;19949月他受国务院领导的委托,对我国当前应发展干线飞机还是支线飞机进行论证,并组织专家和相关飞机设计研究所到陕西和上海调研。经过充分讨论,建议加速支线飞机的研发,从而促进了上海飞上蓝天的 ARJ-21的研发。2000年我国又掀起研发大飞机的热潮,师昌绪等主持召开两院院士研讨会,深入了解我国有关实力并探讨研制方案,上书中央和国务院,2004年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中大飞机被列为重大专项之一。在研讨大飞机制造方案过程中,当他了解到所需大锻件需要国际合作,他认为国防工业所需重大装备必须立足国内,于是他主持召开了由压力加工专家组成的咨询会,最后确定在国内制造一台8万吨液压模锻机,并落实于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制造厂,由他主持审定可行性报告,大型锻压机的建成,使我国机械制造业从大国到强国迈进了一步。他主持了两院“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的重大咨询项目,项目建议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6、成立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会与担任理事长 

  我国外文期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信息中心和各图书馆,重复现象严重,特别在体制改革以后,资金来源减少,难以为继。2000年,科技部责成师昌绪组建一个包括现有理、工、农、医所属各图书馆的虚拟办公室。这种无固定编制,无法人地位的虚拟机制本来很难运行,但在师昌绪与副理事长胡启恒院士主持下,经常召开办公会。在他们的努力下,几年来,期刊品种大幅度增加,做到了全国期刊联网,加速了我国各图书馆的数字化,受到科技人员的广泛欢迎。此举的显著业绩,促进了我国科技平台的加速发展。 

  此外,他倡导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之间增近了解,加强彼此联系,于2004年成立了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并被选为会长一直至今。除了一些社会活动之外,联谊会还开展了创新、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咨询课题,例如,在2008年开展了 “三农问题”讨论,因为这是影响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 

  师昌绪院士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和他做人、做事、做学问体现出的高风亮节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要以师昌绪院士为榜样,继承他的精神财富,踏寻他的足迹,完成他的未竟事业! 

关闭窗口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