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新华社】蜡炬燃尽光犹存——学习刘瑞玉先进事迹座谈会侧记
发布时间:2012-08-30 来源:新华社 崔静 戴红 【字号:  
一个奉海洋为生命、一辈子倾心祖国海洋科学事业的智慧长者,在毫不吝惜地将自己最后的生命时光奉献给他热爱的事业后,长眠于蔚蓝浩瀚的大海边——
2012年7月16日,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甲壳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90岁。

8月29日,学习刘瑞玉先进事迹座谈会在九三学社中央举行。在学生、同事们的深情回忆中,刘瑞玉探求科学的攀登精神、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提携后辈的崇高风范、崇尚民主的不懈追求,时时冲撞着与会者的心灵。

作为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刘瑞玉一生在科学道路上不懈攀登。他积极探索中国对虾生活史的繁殖特点,推动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他多次率队完成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等研究项目,填补了国内的资料空白。

搞海洋生物调查常常需要出海赶潮,刘瑞玉不顾年事已高,总是身先士卒。“1990年我参加了刘老主持的‘中德联合海南岛海洋生物考察’项目。刘老凌晨4点半就带着我们出海,天还黑着,码头距离小船有好几米,小船摇摇晃晃,我们面面相觑不敢下船。‘还等什么,跳啊!’只听‘咚’的一声,刘老第一个跳了下去。”刘瑞玉的学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静至今回忆起来仍难以置信。那时,刘瑞玉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

今年6月,刘静先后6次到医院探望刘瑞玉,每次,他都语重心长地嘱咐刘静:“鱼类学科很重要,你一定要把它撑起来……”“谁知,先生这么快就走了。如今,每次走到他的办公室门口,我都要停下脚步,老师的叮嘱犹在耳畔。”刘静哽咽地说。

书籍如山的办公室、枯燥单调的实验室、颠簸摇晃的考察船,是刘瑞玉潜心探索的舞台。“我不谈什么有生之年,我的人生哲学是活一天工作一天。” 刘瑞玉对海洋科研的热爱沁入骨髓、融入血液。

在刘瑞玉的秘书冀晓青的记忆中,没有节假日、经常“开夜车”、嫌去食堂浪费时间而用方便面充饥,是刘瑞玉的工作常态。即使是在临终前3个月,他的日程安排依然十分紧凑,频繁乘飞机、火车外出开会。

让刘瑞玉的同事和学生们难忘的,还有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崇高品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说,海洋生物分类是一个既烦琐枯燥又不易出成果的工作,刘瑞玉发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在85岁高龄时坚持亲自带博士生、硕士生;今年5月病重住院前,他还参加了3个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

在生活上,刘瑞玉极为简朴,他的一件毛衣穿了十几年,纸张双面用,房间的灯尽量少开,出差从来坐经济舱……然而,为了鼓励年轻学子献身海洋科研事业,刘瑞玉多次提出用一生积攒下来的100万元设立奖励基金。

考虑到刘瑞玉的生活并不宽裕,特别是儿子患有心脏和肿瘤疾病、儿媳也身患严重肿瘤疾病的实际情况,有关方面婉拒了他的要求。临终前,刘瑞玉再次提出捐款的愿望。6月14日,他用颤抖的手在捐款委托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在捐款时间一栏写下“随时”。弥留之际,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接受了他的请求,正式设立“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心愿。

刘瑞玉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先后担任九三学社山东省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委、青岛市第八届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专职副主委林萍动情地回忆说,身为科学家,刘老虽然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是民主党派成员和地方组织的领导,从来没有忘记所从事的多党合作事业。

作为九三学社地方组织领导人,刘瑞玉带领广大社员多次就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渔业资源合理开发等重大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他大声疾呼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提出的《保护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渔业的建议》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蜡炬燃尽光犹存。“刘瑞玉在科技工作者心中立起了一根永恒的标杆,在九三学社社员心中立起了一根永恒的标杆。”座谈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满怀深情地说。他号召九三学社深入开展向刘瑞玉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广大九三学社社员自觉把个人事业同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足本职、心无旁骛、勇攀科学高峰,争做学术道德楷模,为营造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而不懈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关闭窗口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