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周干峙>纪念文章
深切怀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理事长周干峙院士
——发展城市科学不断“攀登”的领路人
发布时间:2014-06-01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顾文选 【字号:  

  2004年,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以下简称中国城科会或城科会) 成立20周年,当时我是秘书长,直接协助周干峙理事长开展城市科学研究工作。如何纪念20年,我和秘书处的同事商量,也向城科会的老同志请教,阅读了能找到的历史文档。鉴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李瑞环直接关心推动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一直由建设部在任领导兼任理事长的一个规格高、跨学科、综合性、以国家城市发展战略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干峙理事长嘱咐20 周年纪念不是应景、不搞形式。经酝酿决定编一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20年》,着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的经验、提出城市化和城市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归纳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以服务于“发展城市科学,科学发展城市”的目标。

  为总结经验,探讨规律,一个重要活动是访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筹备成立发起的专家和曾担任主要领导的老同志,请他们回忆亲历亲为的往事,思考和总结他们认为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方面最重要的问题; 有条件的还请他们题字,把自己对城市科学研究所思、所盼、所想,凝练精华,留下墨宝。经秘书处联系协调,先后访问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发起倡议者之一,著名哲学社会科学家于光远先生;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时任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副总局长,后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顾问) 曹洪涛先生;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另一位重要倡导者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 还拜访了研究会历届理事长李锡铭老部长、芮杏文老部长、廉仲常务副部长等。周干峙作为理事长,既是秘书处拜访的对象,又是重要采访的参加者,他亲自参加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首任部长和首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李锡铭的采访,和他共同回忆我国城市近年发展的经历和城市科学研究需要面对的新问题。他还嘱咐我采访李瑞环的事由他直接联系安排(后因故未能成行) 。大概在那次采访后不久,干峙理事长的秘书告诉我,周部长为城市科学研究20年专门题了字。取来一看,有点出乎意料,他只写了两个字“攀登”。攀登什么,朝哪儿攀登? 经过整理和阅读领会各位专家领导的谈话和题字,似乎对此有所悟。

  早在几年前,周干峙院士就撰文提出城市是多元素交互、多因子叠加的复杂巨系统; 在纪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20周年前夕,他又以《城市发展和复杂科学》为题,探讨如何量化求解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问题,他认为“城市的复杂系统有可预测的方面,也有不可预测的方面”,因而既要做好规划,也要准备规划的滚动,不断探索; 他还认为“城市复杂系统既具有可控部分,也有不可控部分”,城市系统可能受到旁系统或更大系统“突发性”的冲击,引致灾难。城市发展的长河不断,其发展规律、理论也在不断延伸和创新,很难穷尽。同时他又认为: 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或城市群,作为复杂巨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多次往复,可以使城市发展的路径得以矫正和修复。因而我们可以有所作为,有信心建设管理好城市。

  其他专家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城市科学的特点与规律。比如吴良镛院士在采访谈话中强调“城市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需从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区域科学各个方面对城市进行研究。城市科学只要“坚持城市科学的综合方向,将可能超过专业学科而形成科学的前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重要发起人、倡导者于光远先生将他的所思所想,凝成一句话“多方面研究城市,多方面发展城市”。

  从城市发展的实践看,正如建设部老部长叶如棠为纪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年题词寄语所言,“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城市,精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家园”,这为如何科学发展城市在实践上点明了方向。从解决城市复杂性科学、到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前沿、乃至实践上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城市,城市科学研究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需要不断地“攀登”!

  实际上周干峙理事长身体力行,他是在“发展城市科学,科学建设城市”的大道上奋斗终生的领路人。如本文前面所述周干峙院士不仅为纪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20年专文从理论上阐述城市科学为什么是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巨系统的结构和特点,以及不同子系统相互作用、协调运转的机制和演变规律等,他还从实践上对具体的城市建设领域进行大量实际探索,比如针对城市所依存的自然系统,他从城市下垫面植被群落衍生、地表水排放地下水运行以及地面土层可透水等实际变化,提出城市大面积不透水层的扩张,将给城市的宜人空间和安全运转带来不可控的因素,在遇到极端天气时甚至酿成灾难。在2005年的一次城市生态发展的专题学术会上,周理事长呼吁城市建设中对道路、停车场和广场等开放空间应尽可能广施可透水材料,并以德国城市为例建议城市下垫面开放空间可透水面积不低于三分之一的比例。其后不久一些国内特大城市的暴雨成灾,证实他的意见是多么重要。面对大城市地表空间资源的稀缺性和地面超强度开发的弊端,周理事长牵头组织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大型研究课题,既借鉴外国城市的经验,也从我国城市实际出发,提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巨大潜力和实施的一系列审慎途径与原则。其成果得到中国工程院高度重视和行业的广泛认可。周理事长还十分关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社会系统协调问题,有一段时期他反复阐述城市化中农民的权益、农村居民点的改善和城郊农地的保护问题。他认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权益问题,城市化应建立在城乡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中国不能走“剥夺农民的城市化”路子。他对所谓“城市经营”,“土地财政”一直持警惕、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随着年事日高,干峙院士退出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的领导岗位,但他仍然活跃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沿。偶尔因事去拜访他,他会介绍最近到了哪些城市,观察了城市发展中哪些新问题。有时他甚至会津津乐道讲述如何为地方城市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指导,从他的言谈中你会深切具体地感受到他倾注于城市发展的区域观、历史观、生态观、地方特色观、人民城市观是多么强烈和鲜明。周干峙理事长以他实践的行动、学术的研究、理论的探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终生的榜样,一个不知疲倦奋力“攀登”的前辈。

(责任编辑:张楠)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