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周干峙>纪念文章
家乡人痛忆周干峙
发布时间:2014-03-15 来源:苏州日报 施晓平 【字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官网昨天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干峙先生,于2014年3月14日6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周干峙是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曾负责编制西安市总体规划,天津市重建规划、唐山市地震后的恢复重建规划,深圳市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项目。他是《城市规划法》的主要起草人,是中国技术政策中有关城乡建设部分的主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重大奖项。

  周干峙1930年6月28日出生于苏州。这位苏州籍院士、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在60多年时间里为苏州和全国的保护发展殚精竭虑,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噩耗传来,熟悉周干峙的我市部分政府官员和亲属不胜悲痛。就在他们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周干峙的形象丰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骑着自己的小三轮去会客

  苏州留园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瞿慈贞是周干峙的小姨子。4个月前,周干峙因骨髓增生异状综合征住进了医院,得知这一消息,瞿慈贞匆忙赶到北京,协助姐姐瞿雪贞护理了两个月。

  一个星期前,她看着周干峙身体情况似乎恢复得不错,就回到了苏州。“没想到今天中午得到姐夫走了的消息”,瞿慈贞坦言,她感觉很是突然。

  瞿慈贞说,姐夫和他们瞿家都是苏州人。姐夫小时候家境清寒,租住在中街路西百花巷徐姓人家家里,父亲是钱庄的职员,后来到上海工作,他就跟着一起去了上海,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作为梁思成的弟子,周干峙1952年清华毕业后,就进入建筑工程部(住建部前身)工作。在北京和瞿雪贞相识,结为伉俪。

  在瞿慈贞看来,周干峙虽然担任过副部级高官,却为人平和,毫无架子,甚至还骑着自己的小三轮车去外面会客。

  只要家乡叫他来,他就不会拒绝

  60多年时间里,周干峙一直工作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一线,共和国建筑规划史上的重大事件—从“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的起草……周干峙几乎从未缺席。对家乡的建设规划,周干峙更是时时牵挂,倾注了大量心血。1998年7月2日,他被聘为苏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成为苏州规划建设的权威把关人。

  因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周干峙的市住建局副局长邱晓翔、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相秉军介绍,周干峙对苏州城市保护的把关,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制定《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开始了;90年代干将路改造、街坊改造,以及后来的轨道交通、苏州博物馆新馆、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天赐庄片区保护与利用工程……几乎所有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都可以见到周干峙的身影。他曾经说过,只要家乡叫他来,他就不会拒绝!

  邱晓翔说,1996年苏州编制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他去北京汇报工作,“周老白天忙不过来,就让我晚上去家里谈,弄到深夜方罢”。2010年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规划论证时,周干峙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趟苏州。2012年12月,周干峙又为天赐庄片区保护与利用工程方案把关,当时已经82岁的他几乎跑遍了启动区每幢房子,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了附近的定慧寺巷,了解沿线的保护情况。去年9月27日,已经抱病的周干峙还回到苏州,参加吴中太湖新城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成果专家咨询会”,对规划方案进行指导。

  巧解人民路隧道下穿难题

  除勤勉外,周干峙还是一位睿智的规划家。

  邱晓翔介绍,上世纪90年代街坊改造时,有人提出,各街坊要实现资金上的自我平衡。周干峙认为,古城基础设施欠账多,需要更大的投入,靠就地平衡不科学,也不合适,应在更大层面上筹措资金。后来,苏州就设法另外筹措了一部分资金支援街坊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本世纪初修订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时,周干峙提出了许多超前的想法,再一次显示了他的睿智。邱晓翔说,周干峙当时就提出要算清土地账,他认为,苏州经济快速增长,是建立在消耗大量土地资源的基础上的,今后土地资源必然越来越紧张,那时候苏州靠什么发展?一席话引起人们对集约利用土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相秉军则说,平门桥北堍人民路下穿隧道的设计,也充分显示了周干峙的智慧。那里南傍环古城河,北有普速铁路线、城际铁路线、312国道,线路多,距离短,平交不现实,为避免影响古城风貌,又不能建高架。怎么办?规划部门为此邀请了日本一家著名的设计公司设计,对方认为,只有那么短的距离,他们拿不出解决方案,双方只好终止合同。周干峙提出,把下穿隧道分成两股,分别向东、西两侧拐一下,穿越铁路线后再会合,这样就延长了距离,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改造不得已,力求保风貌

  在许多人看来,规划往往带来大拆大建,造成严重破坏。邱晓翔对此表示,周干峙非常重视苏州的保护。

  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提出了干将路改造的设想。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搞这样大的工程是否可行?消息一出,各界议论纷纷,当时苏州建设部门的领导专门去了北京,向周干峙汇报、请教。

  邱晓翔介绍,周干峙请了一批城建、古城保护的权威专家,如吴良镛、阮仪三等,对方案进行研究。在分析具体情况后,周干峙说服了多数专家,支持市领导对干将路进行改造。他认为,保护不等于什么也不能动,干将路改造不仅是改善交通的需要,也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更新的需要,不改造,古城的生活、经济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制约,但改造的同时古城的风貌要好好保护。

  在他的指导下,干将路按两路夹一河的方式进行改造,沿线新房子的高度、色彩、形式等,也都进行了控制。工程竣工通车时,他还用毛笔即兴题写了一首诗:“古城无价宝,古画难添描。不得已改造,力求保风貌。”

  之前,1986年周干峙参与制定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规定,苏州古城区的建筑不得高于24米。邱晓翔说,这对苏州古城风貌也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秉军也透露了一件有关周干峙支持古城保护的事。那是2013年3月,新加坡驻华大使馆推荐我市角逐“李光耀世界城市奖”。繁杂的前期工作完成后,相秉军一行5月22日赶到北京,找周干峙写推荐信。周干峙得知5月28日材料必须寄到新加坡、其他专家写推荐信时间上有难度后,二话没说连夜拟定了推荐内容,详细介绍了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情况。

(责任编辑:张楠)
关闭窗口
© 1996 - 2015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