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习·体会
上海天文台刘慧学习南仁东先生事迹体会
发布时间:2017-11-02 来源: 【字号:  

  南仁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自1994年始,开始主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主编科学目标,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模型试验。直到2016年9月25日,举世瞩目的“大射电”竣工,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了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历经了22年的风雨,巨型“天眼”终于向世界睁开,让中国的射电天文学一举领先世界水平10到20年。然而,就在“中国天眼”运行将满一年、首批成果即将出炉的时候,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72岁的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却悄然离去,这位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天眼”、被尊为“中国天眼之父”的老人,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

  2010年,FAST经历了一场近乎灾难性的风险,即索网的疲劳问题。他们对购买的十余根钢索结构进行了疲劳实验,没有一例能满足FAST工程的使用要求。那时,台址开挖工程已经开始,设备基础工程迫在眉睫,可由于索网疲劳问题解决不了,反射面的结构形式也迟迟定不下来。南仁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寝食难安,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想方设法在工艺、材料等方面寻找解决途径。艰难的技术攻关过程持续了近两年,期间,南仁东团队经历了近百次失败。几乎所有失败案例他都亲自过目,并与技术人员沟通改进措施。最后,终于研制出满足FAST要求的钢索结构,解决了这一对FAST最具颠覆性的技术风险。

  FAST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多达十几个,每个领域,专家都会提出各种意见,作为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必须做出决策。而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懂行。这让南仁东成为了FAST工程团队中最勤奋好学的人。只要遇到不是自己专业的问题,他就会立马自学。在审核危岩和崩塌体治理、支护方案时,不懂岩土工程的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对方案中的每一张图纸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最后,他指出了方案中的不少错误,还提出了大量专业的意见,令合作单位的专家们都纷纷刮目相看。

  我们要学习南仁东老师的纯粹,坚持,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科研事业上更加淡泊名利,勤奋奉献,勇于仰望星空。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窗口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