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李天>纪念文章
缅怀李天院士:气动英才随风逝 噩耗传来举国哀
发布时间:2019-04-04 来源:中国航空报 【字号:  

李天院士

李天院士

  我国著名飞机气动力专家、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歼8系列飞机和歼11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我国四代机背景项目课题主要负责人、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4月11日13时31分在沈阳逝世,享年80岁。

  作为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李天完善了我国飞机气动布局的设计方法,研究并设计了新一代综合高性能布局方案;将空气动力学与电磁散射特性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气动与隐身在布局设计中的技术难点,为我国新一代飞机的研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李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多次荣立部级一等功、二等功,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总装备部授予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工作中突出贡献奖。

  早在2006年5月8日,航空工业气动院就聘任李天为高级技术顾问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当时正值气动院发展的机遇期,李天勇挑重担、不辞辛苦,指导建设了航空空气动力研究水平和空气动力试验能力并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体系,提高了气动院的科研水平以及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实现了气动院在更高起点上的新跨越,最终气动院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和风洞试验的重要基地。

  李天高度重视我国风洞项目的建设情况,他亲身参与了气动院多项大型风洞建设项目,包括2.4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0.6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8米×6米开/闭口回流式低速风洞等。气动院2.4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由国家七部委联合立项,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设施,也是国内在建的难度最高、投资最大、周期最长的风洞项目。从2.4米风洞项目可研评审开始,李天就开始参与设计建设,本着“建设国际一流水平风洞”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即考虑使用,实施就考虑验收”的工作原则,在他的密切关注下,气动院参研人员精诚合作、共识共为,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提升设计质量、强化过程管理,努力把2.4米风洞建设成为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工程。

  为了了解风洞试验一线的具体状况、得到最原始的实验数据,并尽早解决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李天经常亲临风洞实验室指导工作。正是由于长期在试验现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某型号飞机气动外形的设计工作中,李天成功解决了喷流对平尾效率和方向安定性的影响问题,并通过对飞机的全面气动力设计计算、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研究,建立了一套超声速飞机小风洞试验结果换算到真实飞行数据的修正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型飞机风洞试验数据修正后作为工程设计依据,经试飞验证气动布局设计一次成功,气动力特性准确。该方法现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各飞机厂所的型号设计之中。此外,他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增加襟翼偏度的方案。某型飞机改型设计后,由于外挂武器增加,导致飞机重量和重心的变化,影响了飞机的起降性能。经过系统地研究分析、缜密思考后,李天果敢地提出了增加襟翼偏度的大胆设想,经过多种方案的分析对比、风洞试验,获得了满足设计要求的襟翼偏度增大方案。经试飞验证,该方案有效地改善了起降性能。

  李天高度重视气动技术的发展和气动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指导帮助气动院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成长,气动院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在李天等人的直接指导下,气动院科研人员开展了一系列气动力领域的前沿性科研工作,并取得了预期成果。此外,气动院组织开展了飞行器气动力创新设计大赛,由李天院士担任评委会主任,大赛得到了高校学生的积极响应,激发了高校学生对飞行器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我国航空后备人才的培育。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老一辈航空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为的就是中国航空事业的蒸蒸日上,为的就是新时代伟大祖国的昌盛繁荣。今天的我们,心怀感恩之心,沉痛悼念李天院士,并将化悲痛为力量,义无反顾地从老一辈航空人手中接过“航空报国”的大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航空事业的腾飞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程博)
关闭窗口
© 1996 - 2019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