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洪朝生>纪念文章
又一位大师默然离去:他毅然回国,为“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
发布时间:2019-04-04 来源: 【字号:  

  作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

  他做到了科研有道,是低温世界的拓荒人;

  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他也做到了育人有方,是祖国栋梁的栽培者。

  凭着满腔爱国热血,

  即使在低温世界里也要热火朝天;

  凭着顽强的科研精神,

  即使在困难的年代里也要永不言弃。

  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不图功名,只为国强。

   

  他是著名物理学家、 

  我国低温物理和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洪朝生 

   

  1920年10月10日

  洪朝生出生于北京,

  父亲洪观涛早年曾加入同盟会,

  后赴法国、比利时留学八年,专习铁路工程。

  回国后任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段工程局局长

  兼总工程师及铁道部路政司技正等职。

  外祖父高梦旦为近代著名出版家。

  洪朝生的中学阶段

  是在北京育英学校和汇文中学

  这两所教会学校度过的。

  初中开学不久,

  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育英学校英文教师崔先生和任太太

  在课堂上诵读英文报纸关于事变的报道时,

  不禁失声恸哭,顿时整个教室哭声一片,

  这个场景在洪朝生幼小的心灵中

  留下了永生难忘的烙印。

  在汇文读高中期间,

  他在物理名师张佩瑚等人的引导下,

  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立志做一名物理学家。

  张佩瑚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

  和教育家,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民族危亡紧急时刻,他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说:

  “一旦战争爆发,你们青年学生都应当参战,

  我也将用我所学的无线电知识去为抗战服务!”

  他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对同学们触动很大。

  在此期间,洪朝生参加了

  “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1936年,

  洪朝生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但笃信“工程救国”的父亲坚决反对

  他学物理而令其转入工科,

  并以不提供学习费用相胁。

  无奈,他只好转入工学院电机工程系。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南迁至长沙,

  他曾和同学商议好奔赴延安,

  后因交通封锁等原因,未能成行。

   

  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第二大队一中队一分队队员合影(前排左二为洪朝生)

  1938年,学校再度南迁,

  他随学校“湘黔滇旅行团”步行三千余里

  至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

  1940年联大毕业后,

  他又在该校电机系做了4年助教。

  1944年,

  洪朝生同时通过了庚款留英和留美考试。

  他接受范绪筠老师的建议,于1945年赴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电子物理学,

  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入普渡大学作研究。

   

  其间,洪朝生在半导体 

  锗单晶低温运输现象的实验中, 

  发现杂质能级上的导电现象, 

  形成杂质导电的概念,这一工作引起了 

  国际上对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的探索, 

  其所发表的论文引用寿命长达60余年。 

   

  在美期间,

  洪朝生还积极参加了“北美中国学生会”

  和“留美科协”的进步学生活动。

  新中国成立时,正在普渡留学的他心潮澎湃,

  按照《华侨日报》转载的五星红旗图样和制法说明,

  在坐标纸上精心绘制了五星红旗图样,

  以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炽烈情感。

  洪朝生在普渡大学所取得的成就

  得到室主任哈洛维兹的高度认可,

  他多次挽留洪朝生继续从事该项研究,

  并允以加薪等条件,及至洪朝生到荷兰后,

  仍多次写信动员其重返普渡。

  与此同时,洪朝生的才华

  也得到著名物理学家莫特的赏识,

  他热情邀请洪朝生到他所在的英国利物浦大学

  跟他一起做位错理论研究,这对于

  对物理理论研究情有独钟的洪朝生而言,

  自然有着相当大的诱惑力,但他心意已决,

  婉拒了他们的盛意,毅然于1952年初回国,

  投身新中国低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

   

  1953年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组建了 

  国内第一个低温实验室,主持研制低温研究设备, 

  先后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氢的液化和氦的液化, 

  并使该技术在国内得以推广,为我国科学研究, 

  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做出了贡献。 

  1970年代领导低温科研队伍,

  完成了大型空间环境模拟系统

  KM3和KM4低温氦制冷系统的研制任务,

  提供卫星上天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条件,

  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KM4大型航天环模设备的研制”

  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数十年后, 

  他的学生张殿林曾问他, 

  如果您当年不回国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会不会有更大的学术成就时, 

  洪朝生摇摇头说:“没有如果” 

  他从未动摇和后悔回国的决定。 

  回国后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

  洪朝生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优秀科技人才。

  他指导的研究生张裕恒、张殿林,

  在科技大学教过的学生赵忠贤,

  在半导体联合科技攻关中指导过的

  青年科技人员陈星弼、王启明等人,

  后来都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在学生们眼中,

  洪朝生博学却又十分谦虚,

  经常和学生共同探讨科研问题:

  对待学术又十分认真严谨,

  富有挑战精神并敢于质疑学术品质;

  同时,他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和扎实的工作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十分负责。

  这些体现在洪朝生先生身上的优秀品质

  使他的学生受益匪浅,成了他们后来

  科研和教学中宝贵的财富。

   

  2018年8月19日10时10分, 

  洪朝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8岁。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们永远怀念他! 

(责任编辑:叶瑞优)
关闭窗口
© 1996 - 2019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