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第十届杰青获得者 > 李会泉 > 报道
 
李会泉同志主要事迹
过程工程研究所

 李会泉,男, 1970年12月生,汉族,辽宁省盘锦市人,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93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9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留所工作至今。现任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循环经济技术中心主任,清洁催化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课题组组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李会泉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针对重化工业节能减排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长期开展化工冶金清洁生产与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研发,形成了基础-应用-产业化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包括CO2惰性分子高效活化与资源化转化的绿色催化及过程强化、大宗固体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与污染控制、化工冶金循环经济系统集成与关键技术等。李会泉同志长期努力拼搏,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承担和参加了多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科院“十一五”知识创新工程课题、“十一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项目,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1. 作为主要研究骨干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参加了铬盐重污染行业绿色化替代重大清洁生产技术-亚熔盐铬化工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工程示范全过程,并做出重要贡献。将原始工艺化学创新与工程突破紧密结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碱金属反应介质/载体再生循环新原理与调控规律,在铬酸盐高浓浆料CO2碳酸化塔器设备等非常规单元设备创新方面取得突破;运用生态工业系统集成方法,研发了铬铁矿资源Cr-Al-Mg-Fe深度利用-铬渣零排放的多产业生态链接网络技术,两项技术已实现工业应用。2001~2006年,在铬盐清洁生产技术万吨级示范工程建设期间,作为现场工程负责人之一,每年在示范工程现场时间超过8个月,长期奋战在示范工程现场,虽身患严重的铬中毒,但仍坚持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多项工程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并与研究团队共同完成了新工艺万吨示范工程工艺包设计、现场实施、运行调试、优化整改等系列产业化实践。铬盐清洁生产集成技术万吨级示范工程实现长期稳定运行,从源头上实现了剧毒铬渣零排放,进入3~10万吨大规模产业化示范,成为国家推荐的铬盐重污染行业绿色化升级替代性技术,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列入建院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

2.针对温室气体CO2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开展了化工冶金工业废气CO2分离捕获与资源化转化及绿色产业链接技术研究。领导的研究小组长期深入研究纳米尺度效应对CO2氧化低碳烷烃脱氢制烯烃这一典型反应的催化机理影响规律,筛选出了一系列低温、高效纳米复合催化剂;进一步开展了新型含铬MSU-x无序介孔分子筛催化剂的合成与脱氢催化反应研究工作,针对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制丙烯等典型反应过程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含铬介孔MSU-x催化材料;近年来针对钢铁冶金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开展了冶金过程复杂组份下CO2三重整甲烷制合成气的耦合过程研究,可实现冶金过程烟气二氧化碳与甲烷两种温室气体的低能耗大规模协同转化利用。

在CO2惰性分子高效活化方面也取得新突破,提出了CO2经尿素与碳酸二甲酯反应耦合法清洁合成异氰酸酯的原子经济性新反应,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reen Chemistry”称为是一项符合绿色化学意义的研究工作。针对所提出的新反应,他率领科研团队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突破了高效催化剂设计与规模制备、核心反应器创制、全流程优化集成等核心技术,形式了煤基CO2经尿素反应耦合法合成异氰酸酯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取代传统剧毒光气法重污染工艺,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大规模工程示范,建立煤基CO2合成大宗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绿色产业链。研究小组目前已经建立了从复杂烟气净化、CO2分离捕获、中高温催化转化制备能源化学品、中低温间接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多系列研发平台,具备从分子模拟与材料制备、清洁工艺与绿色工程、流程设计与优化集成全过程研发创新能力。

3. 作为国家重大支撑项目课题负责人,开展高能耗、重污染化工冶金密集区域的循环经济系统集成研究,将经济-环境多目标集成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于园区/企业级别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优化设计及模式构建,负责完成的湖南清水塘工业区、湖南湘乡市、河南义马市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国家级评审,并进入实施阶段,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等重点区域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中作为技术负责人的“株洲市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发展规划”被《科学时报》评论为“从由此所产生的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来看,这样的规划将远远超出转让技术所产生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作为课题技术负责人,与济南钢铁集团合作开展了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形成“铁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水梯级利用-钢铁废弃物循环利用-社会废弃物大宗消纳”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新模式与技术体系,“济钢模式”对传统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4.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J. Phys. Chem. B、Green Chemistry、Catalysis Today、Catalysis Communication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译作一部,申请发明专利21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参加完成的“铬盐清洁生产集成技术”研究成果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李会泉研究员先后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29人,建立了清洁催化与循环经济技术课题组,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并推动中科院过程所成立了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中心,凝聚了研究所该领域的科研力量,为我院重化工业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

 
© 1996 - 201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