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亚热带所所长王克林:“以站强所”巧辟发展空间
发布时间:2012-07-06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字号:  

“我们所地处湖南长沙,无法与北京、上海等地的传统大所相提并论,也不能效仿它们的成长道路。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另辟蹊径。”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克林有一句口头禅——“无产阶级革命要在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完成”。这句话不但贯穿在他研究工作的始终,也为研究所赢得了新的生机。

研究所发展的“救命稻草”

王克林的硕士学位论文作的是有关喀斯特地区的研究,从此他便对这一特殊地貌念念不忘。这样的想法一直延续到他在中科院亚热带所的工作中。“我有一种直觉,抓住了喀斯特,就相当于抓住了研究所发展的‘救命稻草’。”

上世纪90年代,广西搞生态移民工程,王克林也赶上了一个绝佳的机遇。当时所里经费并不充足,王克林和他的同事拿了5万块钱,来到广西农村做移民安置规划,以及农业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在基层的几年间,王克林发现,这块土地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圣地”,也让他更加认准了喀斯特的科研价值。“在世界三大连片的喀斯特区中,中国西南喀斯特是出露面积最大、发育最强,同时也是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地区。在这个地方随便跑一跑,到处都有新的选题。”

2000年,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九万大山坡麓地带的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站成立,2005年便通过评审进入国家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7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9年成为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环江站是我国第一个喀斯特生态研究的国家野外观测研究平台,以峰丛洼地的生态重建为研究方向,探索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为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示范样板、技术辐射源与研究平台。

近5年来,环江站承担的科研任务主要有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重大创新项目等;发表CSCD论文300余篇、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环江站体现了野外台站从政治任务、开发任务开始,到应用研究,再到基础研究的一个典型的发展历程。”王克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环江站的带动下,亚热带所现在已成为国内喀斯特生态研究最优秀的科研单位之一。”

可复制的经验

峰丛洼地从一块“知识洼地”变成了亚热带所的“强所高地”,野外台站的建设也成了亚热带所新的、不可替代的发展空间,为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野外台站建设的模式已经形成了亚热带所一种可以复制的经验。”尝到环江站的甜头后,2007年,亚热带所又在长江中下游设立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研究基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至此,环江站、洞庭湖站与之前建立的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一道,构成了从云贵高原喀斯特大斜坡地带的低山到江南丘陵坡地、长江中游平原湖区这样一个代表亚热带三大重要类型区域的农业生态试验示范长期监测体系,共同组成亚热带区域农业生态研究与示范平台。

而“喀斯特时代”业已到来。目前,喀斯特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比前年翻了10倍左右,总投入经费达2000多万元。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亚热带所确定了围绕亚热带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以农业生态系统过程调控机理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基础,并将“喀斯特退化生态系过程及适应性调控”作为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的第一项战略培育方向。

“环江站是国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喀斯特台站,它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王克林最后说,“搞科研一定要讲究引领,我们率先举起一面旗帜,将来这面旗帜就是我们的。”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