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云南日报】情系远山的那一抹绿
——记中科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常务副站长刘玉洪
发布时间:2012-09-21 来源:云南日报 尹瑞峰 李汉勇 李鸿湖 【字号:  
他的网名叫“老山”,他说:“取这样的网名是因为发自内心地喜欢深山老林,那里有31年朝夕相处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叫刘玉洪,是中科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常务副站长。从青葱少年到华发显现,刘玉洪见证并推动了生态站的发展壮大,而巍峨的哀牢山也见证了他31年如一日的坚守。
从繁华都市到原始森林

从景东县城出发,柏油路在密林中蜿蜒。这条路去年9月刚修好,之前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更早的时候连路都没有,生态站的工作人员只能步行上山,跑个单程就要大半天。

1981年,24岁的刘玉洪从中科院昆明分院生态研究室来到景东县哀牢山,参与生态站组建工作,负责培训气象站观测、管理人员。“刚到这里的时候很失落,条件太差了,家人都反对。”从省城来到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工作和生活条件有着天壤之别。“好在当时年轻,有一股子理想和激情。”刘玉洪毅然留了下来。

选址、建房、安装仪器,他和工作人员全程参与,经过一番努力,生态站建了起来。几年后,一些工作人员因为忍受不了深山的艰苦而离开,而刘玉洪却已经深深爱上了大山。哀牢山保存着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构成了一个原始、和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罕有的绿色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这里深深吸引着我。”提起自己热爱的大山和森林,刘玉洪话语中满是深情。

日复一日的坚守

每天7点左右起床,刘玉洪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森林中的7个观测样地进行水文、土壤、大气和生物等学科的生态监测。他告诉我们,有些数据需要每天采集,有些数据隔几天采集一次,对重点植物需要做物候观测,发芽、开花、结果的整个生命过程都要做详细监测,有的监测会持续几十年。这些工作日复一日,在旁人看来极其枯燥,而刘玉洪却以此为乐,他说:“看到监测数据朝着好的方向变化,说明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会很兴奋。”

30余载硕果累累

31年来,刘玉洪从普通技术人员到高级工程师,做过副站长、站长,参与和主持科研项目10余个,发表研究论文94篇,完成了国家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监测任务,其监测数据质量多次在全国森林生态站中名列第一。在所有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生态学基础资料,发表研究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6部,培养出了30多位硕士、20多位博士,哀牢山生态站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年度考核中5次获得优秀。“这些,其实是对我们几代哀牢山科研人员的认可。”刘玉洪说。

“我今年已经56岁了,岁月不饶人,体力也开始不如从前,但我会把剩下的几年时间都投入到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刘玉洪说。目前,生态站正与其他单位合作,在景东建设一个世界级的亚热带植物园,他希望植物园能在自己退休前建成,更好地守护好无量山和哀牢山这片林子,保护好丰富的生物资源。

(原载于《云南日报》 2012-09-21 03版)

关闭窗口
© 1996 - 2012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