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带着去太空寻找暗物质存在证据的使命顺利升空。
今年4月6日,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并于12天后带着19项科学实验结果成功返回,成为我国迄今为止承载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及种类最多的单次卫星任务。
至此,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立项研究的4颗科学卫星,已经“进程过半”。
8月16日,备受瞩目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同时,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也将于下半年择机发射,这无疑全面开启了中国空间科学探索的新时代。
先天不足
2014年,一份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发布的报告引起了国人的注意。
这份报告从空间运输、空间利用、空间科学和载人空间活动四个方面,对各国的空间科技能力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结果显示,美国以95分位列第一,其次是欧洲70分,第三名是俄罗斯60分,日本以53分紧随其后,而中国以48分排名第五。
随后,他们又对月球和行星探测、天文观测、近地空间环境观测等子领域的空间科学进行综合评价(满分为20分)。结果显示,美国19分,而中国仅得4分。此外,中国在对地观测以及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实验技术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有分析指出,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相对滞后,主要是因为先天不足。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有限的航天投入均集中在应用卫星上,将灾害监测、天气预报、资源考察、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放在首位。直到2000年以后,我国才在航天经费里拿出部分资金支持空间科学,发展科学卫星。
“在先导专项之前,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投入基本是空白的。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空间科学又花费巨大。空间科学并不像做数学,只要支持数学家就能出成果。它虽然研究的是基础科学,但需要卫星、火箭、科学仪器等技术的支撑。因此,空间科学和其他基础科学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和技术紧密相关的,必须要解决上天和在天上做实验的问题。”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季表示。
应运而生
在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前,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出现决定性转机。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科院“创新2020”规划,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
而在此当中,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实施方案在众多建议专项中脱颖而出。
2009年12月,在中科院规划战略局组织召开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实施方案评议会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评议结果在16个建议专项中名列前三。经中科院党组会审议,将其确定为拟于第一批启动的专项之一,并于次年9月通过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咨询评议会专家的评议。
2011年1月11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随着首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启动应运而生,成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我国空间科学及其卫星工程项目的总体性研究机构,面向全国的空间科学创新平台,负责组织开展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研究以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组织与实施。
随后,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先后共部署了7个研究项目。空间科学预先研究项目通过部署项目集群的方式,对未来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和必需的关键技术进行先期研究。
如今,肩负探寻太空暗物质存在证据使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进行了19项微重力科学实验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以及备受瞩目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均已成功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也将于下半年发射。
前瞻部署、各具特色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让中国的空间科学发展大步迈入“全速发展期”。
未来蓝图
我国空间科学得以快速“弯道超车”,离不开中科院在此当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对此,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以及中国科学院的谋划。而且这也证明了中科院先导专项的魅力,相当有前瞻性。”
“目前,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建立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这还不够,中国还需要从国家政府层面建立国家级空间科学机构,这是让中国成为21世纪空间科学领导者的必要条件。”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执行董事、原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主席Roger Bonnet建议。
因此,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发展国家的空间科学至关重要。空间领域的科学家建议,能从国家层面设立一个直属于国务院、类似美国宇航局的机构,来统筹制定国家的空间科学发展计划,组织和审查各种计划及建议,制定出一个全面的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追赶,并肩,超越。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带领下,我国空间科学事业正加速迈入空间科学强国之列,圆中国从航天大国发展为航天强国的振兴之梦。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6-08-1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