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中科院强磁场中心)获悉,由该中心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进展顺利,10台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目前已建成9台。中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起步虽晚,但起点高,“已经或即将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中科院强磁场中心主任匡光力研究员介绍说,建成的9台不同用途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分别从20万高斯至39万高斯,包括5台高功率水冷磁体装置及其配套的实验测量系统、4台超导磁体装置及其配套的实验测量系统。设计最高稳态磁场强度达45万高斯、孔径32毫米的1台混合磁体(由水冷磁体和超导磁体组合而成),计划于2014年建成。
这当中,由中科院强磁场中心首席专家高秉钧研究员负责建成的5台水冷磁体装置都是国际最先进水平,已完成调试可开展实验的1台水冷磁体,在10兆瓦功率下获得创世界纪录的27.5万高斯稳态磁场强度,而磁体孔径分别为32毫米、50毫米、200毫米的另3台水冷磁体装置,也都将创造世界最高稳态磁场纪录。同时,在建的混合磁体强磁场装置明年建成运行后,也将创造一项新的世界最高稳态磁场纪录。
地球磁场的强度一般在0.5高斯左右,足以通过指南针帮助人们指引方向。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在合肥建设实验装置的磁场强度高达地球磁场的近百万倍,会不会将中国乃至全球的磁铁都“吸引”到这里呢?匡光力对这个问题予以科普说:磁场不能传播,强磁场影响范围有很大空间局限性,超出8-10米距离后磁场强度就会衰减到地球的正常水平。
但对全球科研用户和相关科学家来说,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则是一个真正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强磁场”:一批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科技精英人才或团队,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成为“海归”加盟该中心科研工作项目;数百名中外专家用户纷至沓来,利用稳态强磁场装置开展研究工作,已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强磁场有助于揭示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许多现象的本质,强磁场共振技术广泛用于生物、化学、材料、凝聚态物理和生命科学研究,相关成果已获得十几项诺贝尔奖,“在国际上被誉为诺贝尔奖‘摇篮’”。匡光力表示,中科院强磁场中心10台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全部建成运行后,“相信通过科学家的努力,要不了多久就会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